中華民國在大陸的真相1912-1937(上)
奉安大典
摘錄自:大都會文化‧時事歷史報 電子報
- 中華民國在大陸的真相1912-1937(上)2014/1/22
★★奉安大典★★
孫中山早有心願,願向國民乞此一坏土,死後葬於紫金山麓。
◆借一塊風水寶地◆
孫中山的名字,是與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和建立共和緊緊聯繫在一起的。
1866年11月12日,孫中山生於廣東香山,為了拯救中國,獻出了畢生精力,被譽為「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病逝,靈櫬暫厝北京香山碧雲寺。
早在1912年4月1日,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後,一次與胡漢民、徐紹楨等人在紫金山上打獵。當時,孫中山笑對左右說:「待我他日辭世後,願向國民乞此一坏土,以安置軀殼爾。」1925年孫中山在病中叮囑:「吾死之後,可葬於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為臨時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
1925年4月18日,「孫中山先生葬事籌備處」成立,選定鐘山第二峰的南坡為陵墓位址。整個工程於1926年1月15日破土動工,歷時7年,於1932年1月全部竣工。
根據孫中山先生葬事籌備委員會的安排,靈柩奉安大典,將於1929年6月1日在南京舉行。
從這一年的1月,國民政府就正式組成奉安委員會,蔣介石任主席。至5月,孫中山先生移靈奉安的一切準備工作全部就緒。
◆入土為安終有時◆
5月10日下午,迎櫬專列從浦口出發,21日抵達北京。根據國民政府公布的奉安禮節,5月26日至6月1日為迎櫬奉安期。
移靈前一天即25日夜12時,先由家屬、親屬行祭奠禮。次日凌晨1時起靈,樂隊奏哀樂,鳴禮炮101響,靈櫬由24名杠夫抬起,前有騎兵開道,後有護靈士兵殿後,緩緩而行。
下午4時35分,靈車從北平啟程。沿途相繼在天津、濟南、蚌埠停靠,接受致祭。蔣介石先期由南京趕往蚌埠恭迎,隨後,由他的專車先導,靈車隨後。28日上午10時整,靈車抵達浦口站。11時30分,靈櫬移至「威勝」號軍艦渡江,12時抵達中山碼頭。
迎櫬儀式結束後,靈櫬奉移上特別準備的汽車,向城內前行。3時15分,靈車至中央黨部(今南京湖南路江蘇省軍區所在地),從門外直達靈堂。
從28日起,由中央委員、各特任官輪流守靈,直至6月1日奉安為止。29日至31日為公祭日,禮畢後,由主祭人率領,瞻仰孫中山遺容。
5月31日下午6時,舉行封棺典禮,由蔣介石主持,家屬、親屬及國民政府政要依次至靈前鞠躬、默哀後,瞻仰孫中山遺容,然後封棺。
6月1日,為孫中山先生奉安之日。4時15分,靈櫬移出靈堂上車。25分,靈車啟行,上午8時,到達紫金山麓。隨後,靈櫬由杠夫恭抬,眾人隨護,緩步登上石階,於10時8分抵達靈堂中央。肅靜片刻後,由宣贊員宣贊,舉行奉安典禮。奏哀樂後,全體行三鞠躬,然後獻花圈,讀誄文。蔣介石主祭,譚延闓、胡漢民、王寵惠、戴季陶、蔡元培陪祭。
禮畢,靈櫬移入墓室,奉安於壙內。隨後,依次瞻仰,集合行三鞠躬禮,奏哀樂。最後,由宋慶齡率領孫科夫婦等將墓門敬謹關閉。備極隆重的奉安大典告成。
◆念天地之悠悠◆
出南京中山門,循著林蔭大道前行就到了中山陵。博愛坊是墓道入口,四楹三門,中門橫楣上刻有孫中山手書「博愛」兩字。接下來就是一條長442公尺、寬39.6公尺的三路墓道,中路兩側分列四行雪松,八行檜柏,高潔挺拔,氣勢不凡;左右兩側種植銀杏和紅楓,彰顯英姿。陵門為花崗石砌成的三拱門,中門之上鐫刻有孫中山手書「天下為公」四字,這是孫中山畢生奮鬥的理想。陵門前的大平臺,能容納萬餘人。
祭堂為中山陵的主體,正面三通拱門門額上,分別刻有孫中山「三民主義」學說之「民族」、「民生」和「民權」六字。
孫中山坐像立於祭堂中央,長袍馬褂,膝上攤著展開的文卷,雙目凝視前方,顯示了一位偉大思想家深沉和睿智的風貌。墓室與祭堂有甬道相連,內外兩道門,外門門楣刻有孫中山手書「浩氣長存」,內門上刻有國民黨元老張靜江篆書「孫中山先生之墓」。墓室形如覆釜,中央為圓塘,孫中山的遺體安放在石壙下用鋼筋水泥密封的紫銅棺內。石壙之上,安放著一尊漢白玉孫中山先生臥像,供人瞻仰。臥像的腳邊雕刻著一束素潔的繁花,象徵著千百萬謁陵者奉獻的一束永不凋謝的鮮花。
由廣場至海拔158公尺高處的墓室,落差70多公尺,有大小平臺10個,臺階392級,坡度逐段加大,拾級而上,步步增添莊重、崇敬之感。走完石階到達大平臺,回首俯視,只見一個個平臺連成一片。站在大平臺上舉目南眺,景色秀美,歷歷
在目。整個陵墓造型恰似一尊自由鐘。
中山陵沿襲了中國古代陵寢的規制,又以現代理念加以詮釋和演繹,給人一種全新的感受。
現在,人們已不再把中山陵僅僅看作是一座陵墓。它已成為一處融自然與人文景觀為一體的勝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