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文:坐上對的位置發光
摘錄自:Cheers雜誌電子報
2014/1/23
2012-02
Cheers雜誌137期
作者:盧昱瑩
要一輩子當個庸庸碌碌的上班族,還是結合天賦和技巧, 在屬於你的領域中發光發熱?王希文選擇了後者。出社會不久後,他放棄一般人眼中的大好前程,堅持轉做音樂工作者,屢獲獎項肯定。因為,這才是「對的位置」!
工作多年,在忙著追趕數字和績效之餘,還可能憑藉天賦,創造更好、更棒的職涯嗎?如果這是你的困惑,那麼,看看王希文的故事。
你不見得熟悉他的名字,但提起王希文最近的作品,絕對令人熱血沸騰。行動音樂劇《寶島歌舞》透過在台北車站一鏡到底的快閃表演,影片被瘋狂轉寄,引發熱烈討論。而片中選用的歌曲「向前走」,改編後更是令人驚豔。從合音、樂器演奏到編曲,都是由王希文操刀。
在這之前,王希文還有幾項傲人的紀錄:2009年拿下金鐘獎最佳音效獎;去年以《翻滾吧!阿信》入圍金馬獎最佳配樂,是入圍者中最年輕的一位。
如今是眾所矚目的新銳音樂人,但5年前,王希文卻不折不扣是個每天穿西裝、打領帶的上班族。師大附中、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國際關係組畢業後,他進入花旗銀行外匯交易室工作,一切看來都很不錯,王希文心中卻隱隱有個問號:這是最適合我的道路嗎?
2007年,是他生涯中的轉捩點。在花旗工作一年後,他的下一步應該是出國念個MBA,補強非商管科系出身的不足。但是一面準備GMAT考試,王希文的疑問卻愈來愈盛:如果對目前的工作已經覺得疲憊,那麼再投資兩年,多了一個只能讓自己「不遜色」,卻未必能保證「出色」的學位,難道真的會更好?
回到產生共鳴的熱情,從零開始
念書時,王希文就玩樂團、教別人彈吉他。進入職場後,他還是持續練團與表演,偶而用吉他幫朋友做配樂。儘管音樂一直對他別具意義,但相較工作,音樂始終只是生活中的角色,稱不上真正的專業。
直到開始計畫出國後,有一天晚上,他去擔任朋友劇團表演的伴奏,當演員們合唱音樂劇《吉屋出租》(Rent)主題曲「愛的季節」(Seasons of Love)時,全場只有吉他與人聲,瞬間感動卻讓他產生極大共鳴:「這才是我要的!」原先攻讀MBA的方向頓時大轉,王希文決定改去申請音樂管理碩士(music business),希望結合兩個領域。
只是,在過程中,多數學校都要求提供相關工作經驗,這方面是「零」的王希文,即使想從頭累積,都因為背景「很奇怪」而屢屢碰壁。但也因為他拼命在網路上搜尋工作機會,剛好看到一門數位編曲與配樂寫作課;上完後,「我覺得我的能力可能不只彈吉他。」實實在在踏了一隻腳進去,讓他對音樂從「感性的喜歡」提升到「客觀的自我評估」,而且一步一步釐清了深造的方向。
接下來,王希文鎖定進入紐約大學電影配樂研究所,希望沉浸在紐約這個藝術、創意的大本營。於是,他辭職準備申請學校,給自己一年時間當作停損點,萬一申請不上,就回去上班:「沒試過,不知道水有多深,而且,如果我真的可以做出點什麼呢?」
開闢新機會,就算無酬也要試
為了凸顯自己,王希文下了很多功夫。他主動去找不認識的音樂系教授,請對方評析自己的創作,大量閱讀管絃樂、樂理相關書籍,還買了基本器材在家練習做音樂。
只要有任何參與配樂的機會,就算只是大學生的畢業影片,他也主動參與,例如無酬幫台大戲劇學系的附中學弟製作校園劇展配樂等等,終於靠這些作品,順利進入紐約大學。
創作作品的同時,也累積人脈。王希文到紐約念書後,並沒有與台灣的劇場圈斷了聯繫,持續透過認識的朋友推薦其他案子。台大戲劇系10年大戲《木蘭少女》,就是他後來進入台灣電影界的關鍵。
校園劇展讓他認識台大戲劇系畢業的台南人劇團藝術總監蔡柏璋,兩人相知相惜,進而合作《木》劇。戲劇以管絃樂團演奏,融合百老匯、流行、藍調等曲風的配樂,則讓台下觀眾席中看劇的製作人李烈印象深刻,大力推薦給導演林育賢。「《翻》片的配樂希望不同於過去,希文音樂的空間和可能性很大,是我們合作的原因,」林育賢說。
現在回頭看,王希文很感謝那段「誠實面對自己」的過程。一位長輩對他說的話始終言猶在耳:「愈早把自己放在對的位置,愈快成功。」
當然,找到對的位置需要探索跟堅持,但可以確定的是:永遠不嫌晚。
王希文把天賦變天職4部曲
Step 1:我有!
配樂要懂音程、對位,還要會用音樂說故事。王希文從小數學很好,對架構、計畫事情很在行;敏感、心思細膩,對周遭事物感受力強。
Step 2:我愛!
下班後拎著吉他練團、表演,有時候也用吉他幫朋友做音樂,只有音樂能帶他進入如癡如狂的狀態。
Step 3:我要!
把興趣變成目標。上短期配樂課程,並出國念電影配樂學位,建立專業。每次作品都設定新目標,例如使用不同樂器、不同風格。
Step 4:在哪?
自我推薦幫大學生畢業影片配樂,透過人脈牽線製作音樂劇、電視短片等配樂,讓作品被看到,贏得肯定和機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