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5日 星期六

2014/1/25「台上的禮儀,精準掌握每一個細節,創造感動的瞬間」

特別企劃

台上的禮儀,精準掌握每一個細節,創造感動的瞬間

摘錄自:經理人月刊 電子報                        2014/1/16
整理‧撰文 / 文及元  編輯 / 齊立文

經理人月刊 電子報  - 20140125

專注當下,是我們能給別人最珍貴的禮物。

──一行禪師

好不容易想好了要講什麼,也做好了簡報投影片,你以為這樣就可以直接上台了嗎?

當聚光燈打在自己身上,自己是唯一的發言者,台下有無數隻眼睛盯著自己時,很多人會突然發現自己說話結巴、手足無措,連眼睛要看哪裡、人要站哪裡都沒了方向。比方說,你很可能在站上台之後,不自覺地這樣說:「在我開始演講之前,首先我要怎麼樣……。」

記住,站上台的那一刻,演講就已經開始,在那個當下,你要讓聽者覺得彷彿當下整個世界只有你和他。你沒有多餘的心思再去注意其他細節,所以,請在上台前做好充分準備。

眼神交流:與觀眾建立連結

與觀眾保持眼神交流是簡報或演講成敗的關鍵。但是,不能只是快速瞄一眼或只顧著盯著某一塊固定區域(例如,會場後方牆壁),而是必須和現場不同角落的觀眾眼神交留,才能和他們建立連結。

口條:說一下,停一下

用短暫的停頓避免贅字虛詞,例如:你知道、那個、一些、一個、所以、嗯、啊、嘿、嘖、齁。雖然贅字、虛詞像是句子之間的緩衝,但是它們會讓觀眾覺得你不夠篤定、不夠專業。

說一下,停一下的好處在於,講者可以利用停頓的時間整理思緒,決定接下來要說什麼。對於觀眾來說,也能善用短暫的停頓消化講者傳達的訊息。

此外,善用神奇的字眼「你」,展現如同一對一聊天般的熱情。根據統計,TED講者提到「你」的次數多於「我」二倍之多。所以,多用「你」稱呼觀眾,例如問:「你曾經……嗎?」或「有小孩的人,請舉手。」但不要用複數的「你們」。

聲音:咬字清晰、句子短而清楚

如果使用麥克風,請調整麥克風的角度,避免發出ㄗㄘㄙ或P等字首的子音時「噴麥」(聽起來像是麥克風爆音)。如果使用耳機型麥克風,要避免磨擦到臉或衣服,以免觀眾聽起來有雜音。

用語:簡單易懂

盡量使用日常用語,避免專業術語。最理想的演說內容,是讓小學六年級的學生可以聽懂的程度。

穿著:比觀眾正式、專業

穿著表示講者對於觀眾的尊重,因此,比觀眾正式、專業一點比較好。質感好的襯衫與好鞋配上西裝外套,看起來就很專業,但是也不要過分講究到讓觀眾覺得遙不可及的程度。

不過,最好事前打聽一下服裝規定(dress code)以免失禮。萬一不知道,寧可穿得正式一點,到現場時還能臨機應變,例如脫下西裝外套或拿掉領帶,即可縮短與觀眾之間的距離。如果一開始就做休閒裝扮,去到現場萬一發現苗頭不對,試圖想要正式一點也無計可施。

位置:面向觀眾,適時移動

許多演講場地的螢幕都是在講者正後方,導致講者為了誦讀投影片內容而背對著觀眾。當講者必須指著或看著螢幕時,可以側身,以肩膀對著觀眾,看完螢幕之後立即轉頭面向觀眾。

你也可以準備一台筆記型電腦放在面前稍低的地方(不要遮到臉),可以面向觀眾,兼顧切換投影片。

走到講台上不同的地方,會比一直站在同一個位置好。當講者想移動到另外一處時,可以放慢動作停下腳步,說個觀點或分享故事;然後慢慢地移動,就定位之後,再度定住不動,分享其他的觀點或故事。

最後,講者還要確定自己「站在聚光燈下」。雖然很多講者以為把燈關掉,可以讓觀眾看清楚投影片,但是這麼一來,觀眾就會看不到講者的表情與手勢。

事實上,觀眾會根據講者的聲音、言語和肢體動作解讀演講內容,如果講者站在暗處,可能會減低訊息的溝通程度,也造成講者和聽眾之間無法連結。

因此,講者必須確認光線能讓觀眾看得到自己的表情,也能看到螢幕投影片的程度即可。

有效傳達:避免讀稿

溝通大師柏特.戴克(Bert Decker)在《互信,來自於先相信別人》(You’ve Got to Be Believed to Be Heard)一書指出:「讀稿會讓講者看起來很不誠懇、缺乏熱情。」而且,許多人簡報時,只是把投影片上的內容照本宣科地念出來。

如此一來,講者與聽者的距離愈來愈遠,雙方無法建立互動關係,最後導致無法有效溝通、精準傳達的結果。比較好的方法是,讓觀眾一邊聽講者說話、一邊看投影片,才能達到有效傳達、引發共鳴的目標。

(本文摘自20141月號《經理人月刊》「成功CEO26個習慣」,更多內容請參閱本期《經理人月刊》。資料來源:《經理人月刊》第110 www.managertoday.com.t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