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梨酥的啟示:台灣香蕉,「貴族」出路在哪?
摘錄自:天下雜誌電子報 2013/9/17
2013-09-16 Web only 作者:史書華編譯
拯救台灣香蕉田!據《紐約時報》最新報導,台灣香蕉出口量持續向下探,蕉農的收入也一併受影響,這讓台灣蕉農和相關研究單位,把目光轉向更好的行銷操作、思考研發生技產品,一齊挽救香蕉產業。
「對台灣蕉農來說,最大的問題是,他們種的不是鳳梨。」《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在今日最新新聞中,文章一開頭就用了這句話,來探討台灣香蕉出口問題。
據《紐時》報導,台灣香蕉出口持續向下探,蕉農的收入也一併受影響(詳細資訊請見文末「60秒認識台灣香蕉產業」)。這讓蕉農把目光轉向鳳梨酥,認為透過更好的行銷操作,能拯救香蕉田。
自2006年,台北市政府開始大力宣傳「鳳梨酥」為台北伴手禮,除了舉辦各式烘焙比賽、也鼓勵觀光客購買。《紐時》計算,光2006年,台灣鳳梨酥產業至少有台幣20億元的營收。
這讓台灣香蕉研究所產生一個想法:把香蕉打造成高級商品。台灣香蕉研究所所長趙治平接受採訪時提及,台灣香蕉滋味好、在管理良好的農場中生長,如果「台灣香蕉」打造成「品牌」,能讓消費者願意多花錢去購買。
然而,市場反應卻不如所願。「我們原本希望香蕉酥能成為下一個鳳梨酥,」農委會農糧署作物生產組組長莊老達接受《紐時》採訪時表示,「但那並沒有發生。」
曾經,過剩的香蕉被製成零食香蕉片、布丁和酒,但這些產品同樣沒有帶來市場轟動。
目前,麵包師傅吳寶春已在店中推出香蕉麵包,有別於美式香蕉蛋糕,多半採用經攪拌後的泥狀香蕉糊來製作,吳寶春則在麵包中採切片香蕉,希望能保留完整口感。不過,吳寶春自己也坦言,亞洲消費者還不習慣香蕉製成的烘焙品,他們希望透過香蕉麵包這項產品,能改變傳統飲食習慣。
趙治平認為,研究人員也許可以思考從香蕉提煉出色胺酸(Tryptophan),一種天然神經鬆弛劑,能抗憂鬱。另外,香蕉皮是抗氧化劑的來源,纖維也可以做成布料。
《紐時》記者分析,也許美國玉米的發展,更值得台灣香蕉產業借鏡。
目前美國生產的玉米,大多已轉製成玉米乙醇(Ethanol)、動物飼料或玉米糖漿,也同時應用在化妝品、醫藥和布料上。「我們也在想把處理過的香蕉,做成營養粉,這在日本愈來愈流行被當成健康或減重補充品。」莊老達表示。
不過,對蕉農來說,香蕉產業也許更大於買賣問題。
「當我年輕時,我們會把香蕉當成地瓜來烤,把香蕉皮拿去餵豬,拿香蕉葉去蒸粿、或是折成玩具船讓孩子們去玩,」高雄旗山一名76歲蕉農對《紐時》分享,「對我來說,栽種香蕉不只有能不能賣出的問題,我想要保存的是那樣的文化。」
60秒認識台灣香蕉產業
1. 過去10年,生產面積和產量雙雙提高:農糧署統計,2003年到2012年之間,香蕉生產面積10,278 公頃逐年增加到12,947 公頃,產量則由 22 .3萬公噸,上升30%、到29.5 萬公噸。
2. 但10年內,外銷量卻減少7成:目前主要外銷國家仍以日本及中國大陸為主,但自2006年,菲律賓與日本簽訂 EPA (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後,從菲律賓輸往日本香蕉的關稅僅 5.5~9.1% ,而同時,日取消對台優惠關稅後,台灣香蕉輸往日本關稅則大幅增加到 20~25% 。依農糧署統計,從2003年到2012年,外銷量從 33,160 公噸下滑到 9,161 公噸,將近有7成銷量蒸發,而出口產值也從1,955萬美元下降到 1,216萬美元。
(史書華編譯)
【新聞來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