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平 人情、權力、歷史定位
摘錄自:天下雜誌電子報 2013/9/10
2012-02-22天下雜誌 作者:林倖妃
「關說案」越演越烈,9月11日中國國民黨考紀會正式撤銷王金平黨籍,王金平將喪失國民黨不分區立委和立法院長身分。王金平從一九七六年踏入國會,已有三十六年之久,《天下》在2012年王金平甫上任立法院長時,進行側面訪問,出身務農兼經商家族的王金平,如何靠著他調和鼎鼐功夫,成為台灣在位最久的國會龍頭?
很特別,他似乎沒有政敵,好像也沒有什麼敵人。
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形容,他是整合者,也是資源分配者,任何人找他,他都願意幫忙,「沒有藍、綠之分。」
兩度和他競爭院長寶座的前立委蔡同榮說,他只有朋友、沒有敵人,而且「他守信用、值得信任。」
親民黨立院黨團總召李桐豪,選後更直接表態,經過主席宋楚瑜首肯,「在立法院長選舉中,全力支持王金平。」
國會中擁有巨人地位
王金平身高不過一百六十公分,在國會卻擁有不可撼動的巨人地位。
從一九七六年,第一屆立法委員增額補選後踏入國會,至今已三十六年,王金平五度蟬聯立法院院長,至二○一六年卸任時,掌權時間將長達十七年,改寫前立法院長倪文亞的紀錄。
從資源分配者、整合者,到遭黨內「同志」影射為黑金,這位權傾一時的國會龍頭,如何在政壇中,為自己創造一席之地?他在未來四年,又該如何追求歷史定位和評價,為政治生涯畫下完美句點?
王金平眼光獨到,交遊廣闊,是政治的精算師。總統、立委大選一結束,王金平立即啟程,拜會國民黨當選人,為二月二日的院長選舉爭取一票。
黨內動用人脈、金脈助選
很多候選人都欠他一份情。王金平不僅全力助選,還幫他們做民調,並建議調整選戰策略。
而他在選戰中運用過去累積的人脈、金脈,更是無人能及。「黨內提名的區域立委七十三個,一半以上都是他的老朋友,」認識他超過四十年的友人說,「有人、有錢,都是要幫忙的。」
前立委羅世雄在競選時,王金平就利用自己與宗教界的深厚關係,帶著他跑遍選區,走訪具影響力的寺廟和地方大老,想辦法突破對手人脈。在堅固的綠地中,讓羅世雄開出票來。
金脈的調度也是如此。
王金平的老友舉例,國民黨在某些縣市的部份金脈,仰賴特定業別,選舉時,傳出有人用行政壓力要挖牆角,王金平就會出面「固金樁」,「院長是用人情,補行政上的不足,」話說得很技巧,操作卻很細膩。
彎腰去協調整合的人
有政治觀察者批評他是「power broker」(權力仲介),妙用權力乾坤大挪移,擴張自己的勢力。但親民黨黨團辦公室副主任吳崑玉直言,所有政黨都是broker,權力搬來搬去,本來就是政治現實。
「他在立法院無法被取代,就是因為國民黨的問題盤根錯節,只有他能搞定,」親民黨黨團副主任吳崑玉認為,政治不可能分黑白,有很多是檯面下要彎腰去整合協調,互相照顧。「王金平是會彎腰去和人協調整合的人,」他說。
王金平的協調整合能力,也彰顯在和民進黨的關係上。
「老王非常尊重在野黨,」民進黨政策委員會副執行長何佩珊舉例,在朝野協商中,任何議案,他都要行政部門,問問總召柯建銘的意見。
他的用意,一來是讓官員知道,不能仰仗執政黨優勢放水;二來是兼顧行政立法的制衡機制,不致一面倒地配合行政院。
但是,遇上重大議題,王金平又常被批評,未保持議長的中立態度,只是遵循政黨利益。一位民進黨高層直言,「不過,不論執政或在野黨,都有同樣問題。」
被歸類為本土派的王金平,一向不諱言自己有堅強的本土意識,不僅和前總統李登輝有相當交情,蔡英文也與他合作無間。
包括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認為,造成日後扭轉兩岸關係的關鍵,是她擔任陸委會主委時,推動的「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修法,以及二○○七年蔡英文任行政院副院長時,通過的「生技新藥發展條例」,都是與王金平、柯建銘,三人攜手努力的成果。
因為雙方的默契,讓他在擔任國會龍頭的期間,創下從不動用警察權的先例。二○○九年,為了阻擋大陸學生來台的相關修法,僅有二十七席的民進黨立委,用鐵鍊鎖住會議室,阻止會議進行,氣急敗壞的國民黨立委,甚至高喊,「王院長硬起來!」
王金平卻保持雙手交握、始終微笑面對,「他很清楚,把民進黨逼到對立面,做出焦土式抗爭,議事程序和效率絕對會受到影響,」民進黨立委田秋菫回憶。
「利益交換」的「院長協商」
不過,講求人和、擅長折衝協調的他,也要面對「利益交換」,所必須付出的代價。
為了加速議事效率,一九九九年在他主導下,將非正式的黨團協商法制化。從此,爭議性法案在委員會無法達到共識,即由黨團進行朝野協商。雖然保障小黨的發言權,打破過去「大黨表決、小黨抗爭」的慣例,但也引來密室協商、黑箱作業等批評。
去年十二月,在緊繃的朝野關係中,通過的居住正義五法,因此差點無法過關。
「這個案子之前朝野協商不成,被保留到『院長協商』,」一位立委辦公室主任提高聲調說,必須由院長召集才開,「你就知道他掌握的權力有多大。」不滿,全寫在臉上。
國民黨立委大軍壓陣,場外則擠滿觀望的建築業者。面對民進黨堅持修法,王金平急得滿頭大汗,這一天中午,也正是府會黨五人小組的便當會。「王金平回來後,態度全變了,法案才順利通過,」在場的人描述。
當時選情緊繃,馬英九事後公開提及,有人說火車開了就不會停,意指房價實價登錄一上路,接下來實價課稅將是無法阻擋的趨勢。但是「火車發動了,我們應該可以決定往哪個方向開,或是要不要開,」就此,拍板定案。
而他話語中暗指的,其實就是王金平。
篤信佛教、擅長寫書法的王金平,曾寫下「既在紅塵浪裡,又在孤峰頂上」表明自己的心志。這兩句話,恐怕更貼近他在國民黨內的處境。
既在紅塵浪裡 又在孤峰頂上
因為他始終無法擺脫他最感冒的「黑金」二字。長期在他身邊的策士不諱言,王金平和「蓋房子、買土地」的人,交往很密切,「行政首長要不沾鍋,但民意代表要沾很多上來。真不沾鍋,一次就死了。」
在他看來,民意代表有民意的壓力,因此必須和「實務面」交往密切、蒐集各方資訊。
回頭檢視王金平的從政生涯,他曾因為牽扯台北十信案,在一九八六年依違反「票據法」,遭判刑六個月,因而未獲國民黨提名。
最後,雖然靠著高雄縣白派的全力支持而上壘,但他形容,那是他的政治生涯中「最艱苦的一年」。
馬英九連任,念茲在茲自己的歷史定位。王金平在可能是最後一任院長的四年間,同樣必須在乎自己的歷史評價。
多人對王金平仍有期待,希望他留給立法院的,不只是興建國會大廈與否,而是更長遠的制度。
這一天,穿著淺綠色西裝的柯建銘,在滿室的煙霧中,突然放下手上的菸。過了好久,他開口說,「我也跟王院長說,我可能這屆做完就離開,我們應該共同做些大事。像國家典章制度如何設立、政治和政黨文化如何形塑。」
從選區劃分、選制改變,以解決現今「南更綠,北更藍」的問題,乃至於更大的中央政府體制,總統制或內閣制的確立,都需要修憲,更攸關未來國會的立法品質。
「過去,我們都在扮演和事佬的角色,但這種角色應該提升,」柯建銘說,「我們都已走到這個歷史時刻,該做的是重塑國會文化,讓國家的未來更有高度和方向感,而不只是資源整合者。」
馬英九的歷史定位,除了靠自己,還需要行政團隊和國內外大環境幫助他。而王金平又要如何搭配這位國家掌舵者,才不負國內最孚人望的國會龍頭角色?他,準備好了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