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
啟動募資力:稻田裡的餐桌計畫 一起下鄉,還原農村價值的美好
摘錄自:數位時代電子報 2013/8/20
採訪.撰文/陳怡如
土地議題在台灣越來越受到重視,在宜蘭田野間長大的廖誌汶,利用網路平台募資加宣傳,帶著大家一起下鄉飲食,重新定義農村存在的價值。
宜蘭三星鄉,一片和人等高的豆青田中,凹陷了幾個大圓,宛如外星人遺落的麥田圈,圈裡卻擺著紅色大餐桌,以鴨賞、洛神醬和三星蔥等食材為基底的創意料理接連上菜,吃的全是道地的宜蘭味。
宜蘭南澳,綿延數公里的神秘海灣,倚著壯麗斷崖,正對太平洋海景,空曠沙灘上再度擺起白色長桌,在夜晚以滿月為料理打光,享受產地直送的新鮮海鮮。
雲林口湖鄉,一口口小型方正的魚塭中央,同樣擺起了餐桌,只是這次用餐得赤腳泡水入座。享受美食的同時,魚兒就在腳邊穿梭而行。
稻田、海灣、魚塭,還有茶園、玉米田、葡萄藤架下⋯⋯,這些顛覆傳統的用餐地點,是由社會企業幸福果食團隊發起的「稻田裡的餐桌計畫」。團隊尋覓全台各處特色農家,直接將餐桌拉到現場,使用在地食材打造美食盛宴,用豐富的五感體驗,還原農村價值的美好,吸引更多年輕人回鄉。
絕妙創意,十分吸睛,即使一場餐會每人要價1666元,訂位熱潮卻持續延燒。從去年10月第一場餐會開始,已舉辦兩季共49場餐會,總計2350人參加,其中不乏知名企業包場,最高紀錄單場就有百位用餐者,就連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也帶家人一起體驗。即將在8月開始的第三季,只開放七場共250人,也早已報名額滿。
這場翻轉農村的行動起點,就從網路開始。手上並無充裕資金的幸福果食團隊,透過群眾募資平台FlyingV成功找資金。前兩季原先設定目標16萬元,最後成功募到50萬元,讓計畫得以付諸實現。
「體驗」才是關鍵
團隊靈魂人物廖誌汶,在投入餐桌計畫前,已在音樂界打滾20年。他說,自己是道地的宜蘭農家小孩,從小就在田野裡長大,笑言年輕時也當過「憤青」,特別關注環境、生態和農村議題,還曾以描述社會現況的專輯《檳榔交出來》,入圍金曲獎。兩年前廖誌汶決定回到故鄉,經歷一連串巧妙事件後,讓他萌生了餐會計畫。
首先是一位種有機草莓的農夫,在栽種時遇到缺工問題,廖誌汶隨意在Facebook上揪團種草莓,最後竟發動了三梯共150人參與,不僅幫農夫解決了一甲地的人力,也省下15萬到20萬元的工錢。草莓成熟後,這些志工接著就想採自己種的草莓,順道為農夫帶來1000多張訂單。
第二次,廖誌汶又在網路上發訊,徵求志願者陪他一起割稻。但只是割稻當然無趣,他靈機一動,就把稻田當做畫布,大家協力割出LOVE四個英文字母。照片PO在網路上後引起不小迴響,吸引許多人主動聯絡。
第三次則是推銷堂哥的文旦柚。廖誌汶透露,台灣最貴的文旦來自麻豆老欉,一斤價格在120到160元之間,「我覺得這裡的一樣好吃,但一斤只有30到35元,價差至少四倍!」於是他把堂哥的文旦同樣定價為一斤120元,接著再靠行銷解決銷售問題。
這次他在文旦上用稻草綁了一張許願卡,讓柚子變成藝術品,下單的買家都能得到一句祝福的話。廖誌汶有位朋友認購了兩箱,這位朋友年屆40,求子心切,試過各種方法卻都無效,廖誌汶心想,那就幫他寫句「早生貴子」。就在收到文旦十多天後,朋友竟順利懷孕了。
神奇文旦的故事就這麼傳了出去,有一群年輕人便自告奮勇要來當志工綁卡片,其中一人寫了六個號碼,期望中樂透大獎,沒想到最後開獎,六個號碼竟中了五號。幸運的事接二連三發生,廖誌汶才用了三個星期,就把1千多斤的柚子賣完。
這三次事件其實都是廖誌汶的大膽實驗,「我才發現,原來消費者不是要草莓、柚子,而是要過程中的體驗。」從割稻創作的實驗也讓他感受到,除了種東西,這麼大的場域還能玩出多種可能,而農作物的熱銷則證明了,即使高價仍然可行。
但回到提升農村價值的根本,要如何結合這些條件?「吃最簡單!」廖誌汶毫不猶豫地說出答案。
上演農村行動劇
但吃什麼?怎麼吃?在哪裡吃?於是團隊走遍台灣,尋找特色農家,幾十場餐會地點從未重複,事前也不告訴參加者場地位置,創造驚喜感。團隊再依每個場地的特性量身訂做活動主題和餐點,過程中還結合了農事體驗和地景創作,「我們把它定義成集體的行動藝術創作,不只是單純吃東西。」
像是帶領用餐者走過閃電造型的百年手作田埂,親手割下金黃稻穗,為自己割出吃飯空地。還有在葡萄棚下舉辦蝸牛爬行大賽,比賽誰抓的蝸牛跑得最快。以及製作瓦楞紙稻草人、參與「手心萌」活動,拍下用餐者手握當地食材的影像。
價格定在1666元,就是要還原被低估的農村價值,「社會企業要從消費者下手,才能進到商業狀態。」在幾十場的餐會中,也開發出米布丁、洛神花果醬、珠蔥Pizza Bread、山藥起司炸飯糰、鳴門金石芋泥麵包、茶香比司考提手工餅乾等在地特色料理。
沒有行銷資源的他們,光是透過FlyingV的募資訊息,第一場就吸引40人參與,是原先預計的兩倍。後來場次全靠網路口碑分享發酵,場場爆滿,「對於像我們這樣沒什麼錢、也沒什麼資源的團隊,網路是很重要的工具。」
廖誌汶坦言,團隊只有單靠粉絲團傳遞訊息,雖然並非特別的網路經營方式,但因為農村議題打中社會氛圍,加上親臨現場的體驗感動,經由網路的分享,自然形成傳播效益,「這個餐會本身的性質,就會產生病毒式行銷的效果。」
幸福果食團隊成員共有八人,包含專業廚師和策展師,目前光靠募資和收費已能打平每場支出,有時還能有小盈餘。
透過餐會向外擴展
「但辦餐桌只是我們拜訪農家的第一步。」在廖誌汶心中,餐會只是一系列計畫的前導活動,在今年10月過後,團隊就不再發起餐會,而是把整套模式轉移給當地農家繼續執行。而他們緊接著要做的是規劃更深度的體驗活動,和農村打工度假。
像是團隊目前正規劃嘉義茶鄉的製茶之旅,安排參與者實際住在茶農家中,還設計了有趣關卡,融合採茶流程,如在茶心壞掉的70分鐘內,考驗參與者能採收多少茶,還有親身體驗揉茶兩小時的滋味。完成茶葉後還舉辦評茶活動,請專業 品茶師教導品茶知識。
不管是餐會、農事體驗或打工度假,這些過程都是在集結農家資源,找到好的農產品和好故事,最終打造台灣的農業品牌,再行銷到對岸。透過餐會,團隊已經培養一群對農村有興趣的人,未來就要以這群人為核心向外擴展。
廖誌汶透露,6月才開始在粉絲團推銷過去餐會合作過的農家主人作物,如水蜜桃、葡萄、米和蝦子,雖然粉絲團只有一萬多人,但每次訂單都爆量。「我需要參與者幫我們拱品牌強度,」廖誌汶說:「我不把你視為消費者或來賓,而是視為夥伴。」
這個從網路起家的活動,就像台灣眾多物美質精的農產品,現在已埋下種子,只要悉心照料,未來就等著採收甜美果實。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2013年8月號《數位時代》─ 工廠變市場,卡位新興亞洲,全國7-11、誠品各大書店熱賣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