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行建 推動台灣製造業回流
摘錄自:天下雜誌電子報
2014/2/25
2014-02-19天下雜誌 541期 作者:周原
圖片來源:鍾士為 |
段行建這位身經百戰的科技老將相信,台灣有全世界最好的製造業環境。他要搶在供應鏈消失之前採取行動,培育人才,推動製造業回流。
二十六比四十九。在競爭激烈的國際舞台,這是台灣勝出的關鍵數字。
不是球賽的比分,也不是經濟預測。單純是面板大廠群創光電,在台南的南部科學工業園區,建立全球最大的面板六代廠的原因。
面積超過六座足球場,工廠內的機械手臂,製造車用、醫用,和亞馬遜平板電腦Kindle Fire的觸控面板。四十九天,是台灣生產的玻璃基板,送去對岸組裝、再送到客戶手上,走四千公里要花的時間。在台南完成整個製程,只需要二十六天、走兩百公里,就能交貨。
「以前,中國的勞動成本低,廠商能忽略供應鏈太長,造成庫存、運輸的成本和風險,」哈佛商學院教授史兆威說。
中國工資攀升,美國發起製造業回流、再工業化(reindustrialization)的行動。
群創董事長段行建,希望在台灣帶動同樣的風潮。台南的觸控一條龍,不過是個開頭。
「大陸人口比台灣多六十倍。如果台商能將五到一○%的產線搬回來,台灣的經濟會不好嗎?」段行建說。
大陸的科技業崛起,對台韓日造成莫大的威脅。以至於面板所屬的「兩兆雙星」產業政策,近年來成為政治人物砲轟的標靶。
新北市長朱立倫近日表示,「兩兆雙星」是夢魘,導致台灣產業走向資源分配不均的後果。
針對這樣的批評,面板業尚未發表正式的回應。
但是,段行建的觀點是,「兩兆雙星」沒有不對,只是該在台灣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十到十五年前,勞力密集的後段組裝工程遷往對岸。去年,大陸勞工薪資成長到台灣的五五%。工廠職員的離職率高達二○到二五%,等於每年汰換兩批員工,台商的生產成本和產品品質受很大的影響。
早在二○○七年七月、金融風暴之前,段行建就看到這個問題。經過群創、統寶、奇美電三合一的世紀大合併之後,他積極尋找解答,希望帶動台灣製造升級,「台灣的工廠應該更加自動化、更加環保、更有附加價值。」
群創在台灣雇用三萬名員工,在台灣僅次台積電。段行建認為,他可以從自己的公司做起,推動台灣的製造業回流。他將部份的產線移回台灣,並且號召供應鏈的上下游配合。「台灣有三十多條,三代到八代的TFT(薄膜電晶體,面板關鍵組件)廠,卻沒有在台灣做的模組和面板系統,」段行建說。
二○一三年,他將不含背光模組(open cell)的產品搬回台南,創造三千人的就業機會。去年,台南廠月產兩百多萬片面板,今年預計產量翻倍。
「我喜歡做個比喻:服務業像是西餐的甜點,製造業是牛排。甜點很重要,但是,不能取代主菜,」段行建說。
家住在交通大學校門口的他,每早看大學生上課,都不免嘆氣。漠視技職教育、人人皆有學位的體系下,製造業勢衰,這些年輕學子何去何從,讓段行建憂心。
「台灣這個島,是全世界最好的製造環境,整條供應鏈在一小時的車程之內,」段行建說。「在供應鏈消失之前,一定要採取行動。」
他著手於人才培育,和科技大學做建教合作,找回台灣需要的技職人才。鴻海投資的自動化設備,應用在群創的面板工廠,能減少九成的人力,克服缺乏產線作業員的窘境。
管理階級的思考模式,也需要調整。段行建說,現在的面板廠,還在沿用二十年前的管理製造方法。負責台南廠的高階幹部,就是有新的管理方式,因此受到重用。
「大家都感覺台灣的生活品質不錯,卻又感受到悶經濟。現在是最好的時機,推動產業升級,幫製造業解悶,」平時低調、沉默的段行建,談到台灣該如何突圍,突然侃侃而談、欲罷不能。
業界的朋友曾描述他,明明能留在美國的「寂寞天堂」、卻要返回台灣的「快樂地獄」,就是因為他憂國憂民、想幫栽培他的土地做點什麼。
耳順之年的段行建,是身經百戰的科技業老將。如何讓新一代的科技人有繼續奮鬥的空間,是他接下來的挑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