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
陳玉芬(藝珂人事顧問公司東北亞區執行長):眼界的遠近,決定你的機會
摘錄自:數位時代電子報 2014/2/19
採訪/翁書婷.陳芷鈴 整理.撰文/陳芷鈴
在台灣,軟體相關科系向來是升學大熱門,每一屆畢業生投入軟體業者也不在少數,不僅40與30世代可看到闖出一片天的前輩們,20世代也有蓄勢待發的團隊,越來越多的新創事業選擇從軟體起家,但為何台灣缺乏軟體人才的聲浪依舊不斷?全球最大的國際性人力資源服務公司藝珂人事顧問東北亞區執行長陳玉芬以及協理劉小筠,從全球人才招募者的角度,分享台灣軟體人才的機會與挑戰。
Q 近年藝珂在找軟體人才有沒有感受到一些新需求或新趨勢?
陳玉芬(以下簡稱陳) 近幾年軟體人才需求還滿大的,我們都還得特別成立團隊來負責軟體人才的招募
劉小筠(以下簡稱劉) 現在所有科技業都講求創新,很多人才需求可能昨天沒有,但今天就產生出來。軟體人才可能有技術開發、技術應用或是將這些技術轉成可使用的程式設計工程師等,其實整個市場是在擴大的,有傳統需要的軟體人才,也有因應新技術或新消費市場需求所產生的職缺,比如像4G,就可能產生跟通訊、大數據、雲端運算等相關的軟體人才需求。這些趨勢會持續不斷發展,未來如果能發展個三十年,我們目前可能才走完第一個十年,還有很多未知的東西。
要做新技術的開發,就必須要A到A+ level(層級)的人才,這種人才可能還沒準備好。台灣有160所左右的大學,但具國際競爭力的頂級人才只集中幾間學校。有軟體能力還不夠,要再加上語言能力、表達溝通能力,還有mobility(跨國移動力),今天你人在台北,明天可能要用英文跨國視訊會議,後天可能要直接飛到美國參加CES消費電子展,如果因為一些理由不去,那機會馬上變成別人的,你可能就失去競爭力。
Q 近來掀起台灣軟體人才不足或外流的話題,怎麼看這個現象?
陳 人才跟產業是相關的,人才跟著產業走,產業跟著領導者走,領導者沒有國際觀,產業跟市場就被限制,這是一連串的效應,人才不足是因為沒有產業可以讓他們發展。軟體人才不足可能是因為還沒有準備好,或是mobility跟彈性不夠,我不認為是外流的原因,這是match(媒合)的問題。所有人才都跟產業是相關的,不論什麼人才都有就職管道在,就職管道是根據行業還有職位的發展性。台灣的挑戰在於地域的侷限,台灣很小很多東西都沒辦法成型。前幾年我們也有許多做得不錯的網路產業,都算是有一些先驅,可是這幾年就沒了,這些先驅都到中國去或跟其他行業合作了。
劉 技術我們是絕對超過很多國家的,學習力或認真程度我們都是很高的。但這些人要跟全球的人才競爭,蘋果到台灣來找人才,也不是只看這裡的菁英,它在印度、莫斯科、中國的北京和上海、香港、新加坡、南韓等也同時在找。台灣Alevel以上的人才可能在台積電、雅虎、HTC、高通或學校的實驗室裡被視為寶貝,他不需要在外面fight(戰鬥),這一群人面對到來自世界各地的競爭者時,就需要被檢視英文程度夠不夠?溝通能力強不強?mobility高不高?
陳 軟體人才是沒有國界。我們常常遇到客戶抱怨說:「我要升遷他,讓他去中國發展,但他可能因為孩子剛生出來,想留在這裡不想過去。」我覺得台灣生活太舒服了!這會讓職涯發展面臨一個很大的挑戰,才三十出頭就不想走出這個comfortzone(舒適圈)。
Q 走出去學習的確是能夠帶回創新,但就我們台灣產業來說,是否也有一些軟體人才的發展空間呢?
陳 我們是鼓勵candidate(職位候選人)多去爭取一些國際性的計畫,他們也可以在家完成工作啊!不要只想找離家近的工作,眼光放遠一點,你可以試著談判,談看看可不可以在家工作,讓你的工作管道可以廣一點,這樣子的眼界對我們的產業來說也是好的。你說軟體人才的input(輸入)在哪裡?所有傳統產業想升級都要靠科技,都需要軟體人才啊!所以人才需求是多的,可是產業沒有賺錢,哪有可能做升級,所以還是有點惡性循環。
各行各業在不好好的環境裡都會有人才出現,像軟體這種需要具備基本技術的工作,反而是眼界的遠近比較有差異性,或是願不願意接受挑戰,這是現在台灣年輕人比較沒有的。不是只想著什麼東西適合我,要想著我可以怎麼樣幫你,就算到傳統產業去,軟體人才不能幫他們做點什麼嗎?可以想辦法改變企業的經營模式啊!
用軟體人的思維來做點改變,搞不好做個三、五年就變成CIO(資訊長)。就看你要不要拚,拚出來就是你的。這些人才的思維是不一樣的,他會想和企業一起開創更新的東西,一起往上發展,而不是只做coding(程式編寫)的工作而已。(本文未完,更多精彩內容請見2014年2月號《數位時代》「軟體出英雄」,全國7-11、誠品等各大書店熱賣中。資料來源:《數位時代》第237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