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愛救回瀕死的城市
兩個關鍵人物 讓志工、災民同心重建
摘錄自:今周刊電子報
2014/2/12
今周刊.撰文:鄭閔聲、辛曉昀
2013年11月,海燕颱風重襲菲律賓後,這裡曾經一無所有,連活著都像是一種奢求;《今周刊》採訪團隊今年1月16日至21日實地走訪受創最深的菲律賓獨魯萬(Tacloban),透過當地居民視角,見證淚水與希望交織的重建之路。
救災最前線》菲國華僑扮演關鍵人物 讓志工、災民同心重建
救災總指揮李偉嵩:參與救災,我一輩子已夠本
「這是我從小講的話,如果你們聽得懂,就表示我們都是自己人。」超過兩個月的海燕風災救援過程裡,無論是在以工代賑的集結點對災民說話,或在歲末祝福會場演講,慈濟菲律賓分會執行長李偉嵩總先以當地方言向所有人問候。
「自己人」絕不只是客套話。六十歲的菲國華僑李偉嵩,出生在萊特島南部的小鎮Hinundayan,與獨魯萬距離僅約一百公里;由於地緣關係,兩地居民使用的方言接近。因此李偉嵩雖已超過三十年沒回故鄉,但憑著牢記兒時鄉音的語言優勢,仍得以比其他只會使用官方菲語(Tagalo)或英語的國際救難團體,更快速拉近與災民的心理距離。
用當地語言溝通,菲國華僑把災民當「自己人」
第一眼看見留著五分平頭、嗓音雖然沙啞,卻還是興沖沖地仔細解說災區情況的李偉嵩,還以為他是位高中老師。當地慈濟志工透露,李偉嵩在馬尼拉經營的實驗室耗材生意,為他累積了財富與人脈;但自從二○○八年接下慈濟菲律賓分會執行長以後,他二話不說將事業交棒給下一代,只為全心完成證嚴法師交付的任務。
去年十一月初海燕颱風過境菲律賓時,人在台灣的李偉嵩接獲證嚴指示,提前返菲規畫救災。此後兩個月,除元旦短暫回家三天外,沒有任何休息時間;難能可貴的是,除了李偉嵩夫婦,七位子女更有五人曾赴災區擔任志工,堪稱全家總動員。
身為菲律賓分會的執行長,李偉嵩一肩扛起救災總指揮的責任,除了掌控現場狀況、調度物資、人力,並定期向台灣彙報救災狀況外,還得扮演與菲國官方及媒體聯繫的公關角色。「菲律賓是個講究派頭、位階的地方,亮出『CEO』這個名號,對方會覺得比較有面子,也更願意聽你說話。」李偉嵩笑得有些無奈。
推動以工代賑計畫初期,獨魯萬狀況依舊十分混亂,慈濟志工大多每天只能睡四到五個小時,李偉嵩更得二十四小時回應媒體採訪需求,常常在深夜開完會以後,獨自向媒體簡報工作進度;清晨五時天還沒亮,又得強打起精神接聽電台call-out,「有時候接起電話都不知道自己人在哪裡,害怕不小心說錯了什麼。」
經商多年磨練的生意頭腦,也派上用場。以工代賑計畫初期,獨魯萬每天都清出數以噸計的廢棄物,卻苦無大卡車運出城外,李偉嵩從外地找來一批貨車司機,約定每天基本工資五百披索(約新台幣三百元),如果載貨超過十趟,能領一千披索。重賞誘惑下,卡車司機果然格外賣命,有效解決垃圾問題,「其實我本來就打算給一千,只是用了一個小方法,讓他們更有效率。」
雖然每天工作超過十八小時,但無論再怎麼疲憊,只要出現在賑災場合,李偉嵩一定會用充滿活力的語氣鼓舞群眾。「比手語的姿勢要標準,像你這樣大拇指和食指同時伸出來,好像是開槍打人,我們是自己人,不可以開槍打人,對不對?」李偉嵩在一場活動上,假裝嚴肅地對台下說,引來一陣笑聲後,自己也不禁笑了出來。
「因為使用相似的語言,這些人就像自己鄉親一樣。」李偉嵩說,看見許多災民從絕望中逐漸站起來,更讓他相信人性的善良,能戰勝一切磨難,「能和大家一起把一座城市救起來,我這輩子已經夠本了。」
(資料來源:今周刊895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