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3日 星期六

2015/5/23 「進退兩難時,試著自問:我會建議我最好的朋友怎麼做?」

個人成長

進退兩難時,試著自問:我會建議我最好的朋友怎麼做?

摘錄自:經理人月刊電子報                        2015/5/22
2015-05-20 15:05 整理撰文 張玉琦 

經理人月刊電子報 - 20150523

看看以下兩份工作的描述:

工作A是你可以做得很好的工作。你在學校修過相關課程,但你之所以會想做這分工作,來自於父母和朋友的壓力。長期而言,這分工作會有很好的薪水和社會地位。

工作B則是你很有興趣,但不是一般大眾熟悉的工作。薪水比較有限,但會比較有成就感。這個工作會給你很大的自由,讓你探索自我、裨益人群。

如果是你,你會選哪一個工作?
假使這是你朋友的煩惱,你又會建議他怎麼做?

為什麼人替自己做的決定,和替別人做的決定不同?

這是一項心理學實驗,學者蘿拉克蕾(Laura Kray)和理查岡薩雷斯(Richard Gonzalez)請學生在上述兩個工作中擇一。當研究人員請學生為自己做選擇時,有66%的人選擇工作B;然而,研究人員稍後又問同一批學生,如果要給他最好的朋友建議,會選哪個工作。結果,有83%的人建議工作B

建立心理距離,決策更清晰

這個研究,顯示了當受試者為他們的朋友做選擇時,要比為自己選擇時看得更清楚。這在心理學上稱之為解釋水平理論(Construal-level theory, CLT),意思是,在心理上保持一定的距離,可以讓自己更清楚看到最重要的面向。

替自己抉擇時,我們常覺得事情很複雜

當我們在給別人建議時,會比較容易看到最重要的因素。我們會認為工作B讓人更快樂,長期下來滿足感較高。但如果是為自己打算,事情就變得很複雜。你可能會考慮,如果我放棄工作A,會不會讓我爸失望;如果未來班上的白痴賺得比我多,我是不是真的可以接受?

建議別人選項時,我們很容易排出優先順序

研究人員還發現,我們在給別人建議的時候,多半會以單一因素為中心來思考,但是在為自己想問題的時候,許多變數就會縈繞在我們的思緒裡。當我們為朋友想時,我們可以看見森林;當我們為自己想時,就卡在樹叢裡。

「我們是在給別人建議」的思考方式,通常都會有兩個優點:首先,我們會自然地把決策中最重要的因素排出次序;再者,它會把短暫情緒的影響降到最低。

下次,當你面對僵局時,試著自問: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會建議我最好的朋友怎麼做?」

取材自《零偏見決斷法》,大塊文化出版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