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9日 星期二

2015/5/19「理想40歲的第一課:遺憾難免,不要悔恨!」

個人成長

理想40歲的第一課:遺憾難免,不要悔恨!

摘錄自:經理人 每日學管理 電子報                        2015/5/1
2015-04-14 18:00 採訪‧撰文 陳芳毓 

經理人 每日學管理 電子報 - 20150519


人生就像一段旅程,每個階段都有特性,能夠喜悅地接納事實,才能欣賞當下的美景,生出創造未來的能力。如果身處秋天的蕭颯,卻始終惦著春天的美麗,人生的痛苦,就從這裡滋生。

一進入成年期,身體機能便開始走下坡,新陳代謝降低、皮膚老化、體力衰退,連智商都開始下降。研究指出,25歲後,「流動智力」(fluid intelligence;與IQ測驗結果相近)會開始降低;但如果能持續思考、學習,由經驗累積成的「晶體智力」(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則會逐漸升高,這就是「智慧」。

也就是說,進入中年,我們不再適合像年輕時那樣拚多、拚快;40歲的你,就像一個結實累累的果樹,有的果子很豐碩,有的卻稍嫌貧脊。然而,唯有接納過去的遺憾,才能迎來往後的成就。

當朋友穩定向前,你卻為過去懊悔…

親職教育專家楊俐容認為,面對40歲時,最重要的態度就是「接受『人生遺憾難免,不要悔恨就好』。」

多數人在40歲前,都已經確立了人生的方向與價值觀,準備好往前衝刺。如果你年過40,仍經常感嘆「如果當年選擇A工作,人生是否就此不同」「當時要是嫁給B男,搞不好小孩都兩個了」,未來的路只會更難走。因為,中年的你已不再有餘裕到處找答案,但是腦袋裡不斷湧現的疑惑,將會讓人生陷入空轉。

步入中年卻還不確定自己要什麼的人,很可能是在青春期時「迷路」了。

青春期是自我探索的重要階段,但多數台灣孩子在這段期間的唯一要務,就是讀書;沒有機會了解自己的興趣、熟悉未來工作的型態、思考需要什麼樣的伴侶。直到年歲漸長,發覺自己愈來愈不快樂,人生彷彿走進了死胡同,才幡然醒悟:「這真的是我要的嗎?」

這個時候,許多人會想方設法地找尋出口:用錯方法,變成驚天動地的中年危機;方法對了,則是中年轉念,海闊天空。

楊俐容提醒,人生就像一段旅程,每個階段都有特性,能夠喜悅地接納事實,才能欣賞當下的美景,生出創造未來的能力。如果你身處秋天的蕭颯,心中卻始終惦著春天的美麗,人生的痛苦,就從這裡滋生。如何轉念愛上現在擁有的一切呢?楊俐容的建議是「當醫院志工」。

她有個朋友是位成功的經營者,四十多歲就去醫院當志工。這位友人說,每一天,他都會在年過七旬的病人身上,看見自己快轉30年後的人生:生什麼病?誰來探病?幾個人來?態度如何?老後的境遇,完全取決中年時期的抉擇。趁早接觸人際、情感層面的新知識、新環境,較容易從別人的經驗中得到頓悟,而對自己當下擁有的一切感到滿足。

當朋友兒女成群,你卻依然單身…

發展心理學家艾瑞克森(Erik Erikson)指出,人到中年,最大的課題就是「創造」與「產力」,其中「經營家庭」便是這個階段的重要生產形式。然而,未婚者由於在情感上沒有場域展現生產力,在面對朋友成雙成對、親友詢問催促時,即可能因此產生空虛。

楊俐容分析,在人際互動上,年近40歲的單身者最常遇到三個問題:

第一個是「被看小」,尤其容易發生在與父母親同住的成人身上。四十歲左右的人,精神與生活上都已經獨立了,但如果你的衣服還是媽媽洗、出門還要爸爸接送,就容易被當成小孩,得不到認同與尊重。

第二是「被看怪」。即使在公司已經獨當一面、事業也小有成就,還是要面對外界「怎麼不結婚」的質疑眼光,心裡很不舒服。

最後則是「被濫用」。當父母親生病、兄弟姐妹需要人幫忙顧小孩時,往往只要一句「反正你還沒結婚」,就理所當然地落到頭上。

遇到這三種狀況,多數人自是滿腹委屈,不知如何調適。楊俐容認為,要享受40歲的單身生活,調適的關鍵就在於「接受現狀」,從人生整體的角度,重新定位現階段的角色。

針對第一種情況,可以自我定位為經濟、思想獨立的「成人」,不再事事尋求父母認同後才去執行。

第二種情況,有賴設定適當的人我界線,當他人咄咄追問私人感情態度時,只要一句「謝謝你的關心」和一個微笑,就可以禮貌地結束話題。

最後一種狀況,則必須學習向家人明確表達自己可以協助的程度,才不會淪為「免費的傭人」。

當年華老去,你卻在原地打轉…

前陣子,楊俐容參加大學畢業35周年同學會,一位當年成績最優異的女同學,才新婚不久;但在教會服侍的她卻滿足地說,「我不打算生小孩,因為我有一百多個孩子!」

楊俐容解釋,未婚中年人通常個性成熟、觀念開放,既沒有年輕人的衝動、也不似已婚中年人保守,無論是做志工,或有限度地照顧家族中的小孩,其實正是上下兩代間的最佳溝通折衝橋梁。

「接受現狀,日子就會很好過,」楊俐容說,如果一直想著年華老去、沒人愛我,就會陷在「想要卻得不到」的懊悔中原地打轉;如果做好「這輩子可能單身」的打算,但也不排除意外結婚的可能,人生才能繼續安定地往前走。

這,就是「四十不惑」的境界。

楊俐容 / 台灣大學心理系碩士。北市八頭里仁協會副理事長,親職教育、青少年及兒童諮商講師,有十多本相關著作。

圖片來源 / Koen Cobbaert via Flickr, CC License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