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日 星期四

2014/1/2「六大趨勢改寫規則 - 趨勢 2 人跡新關係:它聰明你傻瓜 全球瘋機器人」

六大趨勢改寫規則 - 趨勢 2 人跡新關係:它聰明你傻瓜 全球瘋機器

它聰明你傻瓜 全球瘋機器人

摘錄自:天下雜誌電子報                        2013/12/31
2013-12-25天下雜誌 538 作者:周原
 
天下雜誌電子報 - 20140102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路透社提供


有朝一日,機器人將和汽車一樣普及!從科技、製造、物流到醫護產業,機器人是確保競爭力的祕密武器,人機關係也面臨新質變。

台中精密機械園區、精科路上一棟新廠房。

這裡是全球第二大滾珠螺桿製造廠,上銀科技。

一樓大廳展示著這家公司的機器人進化史。最右邊的玻璃櫃中,處理晶圓的機械手臂如羅盤的指針,左右盤旋,目前已拿到國內半導體大廠的訂單。旁邊的三角多軸機器人,則像昆蟲的觸手,在隱形的生產線上做蜻蜓點水的動作。

最吸睛的產品,是擺在正中央的服務型機器人。只見高齡七十二歲的董事長卓永財,輕盈地踏上一部像是書桌結合跑步機的腳部復健機器人。上面的木板,供病人用手肘靠住。下面的鐵踏板,則幫病人做腳部運動。

「這是我在瑞士客戶那兒看到的,他們一台要價五百萬元台幣,一年賣不到三十台,」卓永財說。「我的目標是將它降價到二十萬元台幣,這樣就能普及。」

上銀和中國醫藥大學合作開發腳部復健機器人,預計二○一三年年底拿到生產許可證,一四年量產。上銀還同時替秀傳醫院研究微創手術機器人、替慈濟醫院研究洗澡機器人。「內心想著為了服務人類而做製造,創新的點子就會源源不絕,」卓永財說。

目前,機器人產品僅佔上銀上百億的營收的一○%。卓永財期待,有朝一日機器人將成為營收破千億的主動力。

近年來,許多科技製造大廠,不約而同投入研發機器人。

美國製造業回流的祕密

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一一年宣示將逐年建造「百萬機器人大軍」,以取代生產線上的人類勞工。這項計劃,在一三年十一月有了開端,郭台銘宣布將在兩年內投入一千萬美元,和執全球機器人學牛耳的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合作研發機器人,並將以此技術克服美國高人工成本,以響應美國總統歐巴馬的讓高精密製造業回流的政策。

無獨有偶地,今年初接下蘋果新款智慧型手機訂單的和碩,則投資一億美元,做電子裝置外殼的自動化生產,處理有毒的化學物質。

最近,幫臉書做伺服器的廣達電腦也宣示,廣達將在未來兩年大力投入自動化生產。

不只製造業瘋機器人,物流業也嚐到機器人自動化作業的甜頭。

鏡頭轉向美國加州帕特森市、網路零售巨擘亞馬遜的三萬坪物流中心。數以千計、載滿貨物的藍色鐵架,在無人的空間裡井然有序地趴趴走,有如童話故事「魔法師的學徒」中,受魔咒控制的掃把。

陸、空機器人比一比

祕訣在鐵架底下,貌似橘色行李箱的搬運機器人。它們以五公里的時速行進,一次可搬運一千多公斤的貨物。更了不起的是,它們擁有智慧,不會迷路或是相撞,並且可以在無人力操控的情形下,正確蒐集和運送商品。

二○一二年五月,亞馬遜以七.七五億美元收購發明這款機器人的公司Kiva目前,有一千四百台Kiva機器人,日以繼夜在三座亞馬遜的倉庫運作。美國詹尼資本市場公司評估,Kiva機器人每年能替亞馬遜省下九億美元的人力成本。

「移動式機器人有破壞傳統物流體系的潛力,因為,物流員工平均花費七成時間在貨櫃間走動。簡單說,散步是他們工作的一半。」Kiva創辦人蒙茲(Mick Mountz)解釋機器人的好處。

體認到機器人有大用,一三年年底,亞馬遜的創辦人貝佐斯公佈「無人飛行器快遞計劃」,宣稱未來將能在半小時內,把網購商品送到客人手上。

除了亞馬遜,蘋果、Google、臉書等科技霸主,也都正如火如荼地籌備自己的機器人大軍。蘋果陣營對機器人的投入,主要來自背後的代工商。前述鴻海的動作便是其一。

曾開發Android作業系統、從蘋果手中硬奪智慧型手機市場的Google老將魯賓( Andy Rubin ),從一三年三月離開手機部門後,暗自招兵買馬,茁壯Google的機器人事業群。

他收購了美國、日本的七家機器人公司,其中有專門用於卡車裝卸貨的人形機器人製造商,也有結合機械手臂和電腦視覺系統、曾協助拍攝電影《地心引力》的公司Bot & DollyGoogle將整合這些先進技術,目標是成為製造業乃至物流業的新龍頭。

工資上漲,機器人看俏

相較於大數據和行動裝置,機器人是古老的技術。早在一九六一年,美國通用汽車安裝第一隻機械手臂,製造業就有機器人的一席地。

二十一世紀的科技業者,為何砸下重金,投資半世紀前的技術?

工資上漲,是機器人重新崛起的首要因素。

開發中國家的工資節節攀升,導致仰賴便宜勞工的國際企業,愈來愈嚮往用機器人取代工人。

現年五十九歲的前麻省理工學院電腦暨人工智慧實驗室主任布魯克斯(R. Brooks),一九九○年與兩名學生共同成立專注生產家庭機器人的iRobot公司,並在二○○二年發明全球第一台應用人工智慧自動運轉的掃地機器人倫巴(Roomba)。

二○○八年,年屆中年的布魯克斯單飛創業。他跑遍了全球只為尋找代工商,反而嗅到比家庭機器人更賺錢的商機。

「我從日本跑到韓國、台灣、中國、越南、泰國和馬來西亞。追尋廉價勞工費時又費力,而世界終究有盡頭。」布魯克斯回憶。

他決定用機器人解決問題。布魯克斯的新發明,是售價六十六萬元台幣、易於使用的產業機器人「巴斯特」(Baxter)。這個價位經過精密計算,以取代時薪七十五元台幣的開發中國家勞工。巴斯特能做簡單的搬運工作,已在知名的創意積木品牌K’Nex的生產線上使用。

機器人的售價愈來愈有競爭力,但如果無法獨立完成工作,也只是中看不中用的玩具。

它替你深入險境

麻省理工學院的現任電腦暨人工智慧實驗室主任羅斯(D. Rus),回憶九○年代卡內基美隆大學推出機器人「但丁二號」的失敗經驗。「但丁二號」是探索火山的六腳機器人,裝有當時最先進的攝影系統,能辨識前方地形,計算最安全的道路。卡內基美隆大學將它送進一座活火山,蒐集資料,任務進行得相當順利。

可是,在回程途中,一塊巨石從上方崩落。「但丁二號」計算新的路線,要花半小時,沒有危機處理的能力,於是被巨石輾過。

這樣的缺失今日已有大幅改善。拜電腦運算能力大幅提升之賜,以及手機、平板電腦等行動裝置的普及化,讓機器人變得愈來愈聰明,擁有近乎人類的應變能力。

美國國防高等研究計劃署在福島核災之後,資助開發一款身高一八○、雙腳行走的人形救難機器人「擎天神」(Atlas)。

示範影片中,擎天神十秒走過五公尺的瓦礫和碎石,雙手向外保持平衡,跟人類沒有兩樣。研發單位期待,未來擎天神能駕駛汽車、使用工具,前進人類無法生存的危險災區。

相同的技術應用在工廠,讓現代的產業型機器人能辨識物體,和注意同事的安全。不必再像傳統的機械手臂,被隔離在鐵籠裡以防失控,或是因設定錯誤,在空中揮舞半天仍抓不到零組件。

少子化和人口老化,讓機器人從生產線上的工作伙伴,慢慢成為人類的保母。

國際機器人組織統計,全球機器人一一年的市場規模達三百億美元,其中八六%是製造業的工業用機器人,只有一四%是服務型機器人。

然而,工業用機器人的市場早已趨近飽和,年成長僅五%。服務型機器人年成長率卻高達三○%,包括家庭和醫院使用的清潔和醫療機器人。

「我們處於機器人大革命的臨界點,」麻省理工學院電腦暨人工智慧實驗室的羅斯說,「人類將從後PC(個人電腦)時代進入PR(個人機器人)時代,機器人將和汽車一樣普及。」

機器人市場,中國最大


美國總統歐巴馬期待自動化生產能將製造業帶回美國。但是,各種跡象顯示,機器人崛起的大本營,是快速發展的亞洲國家。

中國和東南亞的人力成本節節高漲,以中國為例,每年呈現雙位數的成長。但是,製造業的產業鏈已在這兒落地生根,企業的當務之急,是導入產業機器人以取代人力。

國際機器人組織預估,中國將在一四年成為全球最大的產業型機器人市場。各大機器人製造商也紛紛佈局中國市場。

德國機器人公司庫卡董事長路透(Till Reuter)指出,庫卡兩成的業績來自中國,並且持續成長中。包括庫卡、瑞士的ABB、丹麥的Universal Robots,都計劃在中國設廠,以滿足內需市場。

搶得先機,台灣不缺席

為了迎接亞洲的機器人市場,許多台灣企業積極做轉型。

除了動作最積極的上銀,位於桃園龜山工業區、有三十三年歷史的祥儀企業,是小型馬達減速機的世界龍頭,年營收約三十億台幣。只要你用過提款機、販賣機,就用過他們內建的小齒輪。

十二月,祥儀和萊爾富便利商店合作建設的「機器人夢工廠」,在祥儀總部的大門口隆重開幕。面積四百坪的展場,展現會跳土風舞的十四族原住民機器人,和模仿電影《鋼鐵擂台》的格鬥機器人。

「齒輪是工業之母!」六十五歲的董事長蔡逢春,年輕時擔任美國手錶大廠天美時(Timex)的技師,目睹電子手錶的崛起,造成傳統鐘錶業的衰退。

因此,他一直幫祥儀的零組件找新的應用市場。○八年起,祥儀生產教學、娛樂用的服務型機器人,至今已推出三十多款產品。蔡逢春期待,機器人能幫公司帶來下一個三十億元。

不過,擔任台灣智慧型機器人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的卓永財警惕,國內機器人產業的起步已經慢了。

「機器人(產業)在台灣還是沙漠,缺乏專業知識,和長期投入的使命感,」他焦慮地說。機器人是重大的全球趨勢,台灣需要大量投資技術、開發市場,否則最終只能坐望鄰國的金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