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罕見的領袖——李光耀
摘錄自:天下雜誌每日報電子報 2015/3/23
2015-03-23 Web only 作者:辜樹仁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今晨(3月23日凌晨3時18分)因病去世,享壽91歲。
「以任何標準而言,李光耀都是世界上罕見的傑出領袖。」
這是1989年《天下雜誌》率全球華文媒體之先,專訪李光耀時,給他下的註腳。
這並不是溢美之詞,因為,50多年前,當李光耀被選為自治後第一任總理時,新加坡是個連生存都有問題的島國。
時間回到1965年8月9日中午12點鐘,李光耀召開一場宣布新加坡正式獨立的電視直播記者會。
並不是因為終於獨立,喜極而泣,而是因為嚴重的內部種族、政治衝突與理念不合,新加坡被逐出馬來西亞聯邦。
推動和英屬馬來亞合併,是李光耀1959年首任新加坡總理以來的信念與夢想,因為他深信,新加坡無法獨立生存。
那一天,他的信念與夢想,被徹底摧毀,新加坡「被迫」成為一個獨立國家。
挫折、絕望、悲憤、背叛,全部湧上心頭,政治強人在公眾面前,竟也情緒崩潰。
這一幕,被認為是新加坡歷史上,最叫人難忘的一刻。
那一年,李光耀才42歲,「被迫」成為新加坡建國總理。
當時新加坡只有200萬人口,激烈的種族與政治衝突肆虐下,社會動盪不安,人均GDP才500多美元,許多人都對這個城市國家是否能存活,打了個大問號。
「新加坡一定會存活下來,」收拾好情緒、重新出發的李光耀,在不久後的記者會,斬釘截鐵地說,他已準備好證明新加坡無法獨立生存是錯的。
25年後,1990年,當李光耀卸任總理時,新加坡已從一個第三世界國家,躍升為第一世界的先進國家,人均 GDP突破10,000美元。
2015年,新加坡慶祝獨立建國50周年之際,這個城市國家不但是亞洲經濟巨人,也是全世界最富有、經濟最發達的國家之一,人均GDP已接近6萬美元。
務實的面對自己的處境,隨時改變,適應大環境,才能生存,是李光耀留給新加坡的最大遺產之一。
「世界決定了我們的命運,我們毫無選擇餘地,我們必須隨時改變,」2006年第三次接受《天下雜誌》專訪時,李光耀強調。
在他看來,沒有資源、強鄰環伺的新加坡,無法單獨決定自己的命運,不隨著國際大環境的變化,改變自己,根本無法生存。
在國際舞台上,李光耀不樹立敵人,讓新加坡超越了人口、面積的規模限制,獲得了不可忽視的國際地位與影響力。
從冷戰時代到21世紀,周旋於美蘇與中美兩強之間,到成為台海兩岸的仲介人,歐洲、中東阿拉伯國家與亞洲之間的橋樑,東南亞的協調人與大腦。
「無論世界怎麼樣,新加坡都得去接受它,因為它實在小得無法改變世界。不過,我們可以在有限度的空間,嘗試最大限度的利用,在本區域的巨樹間穿梭,」李光耀在去年出版的新書《李光耀看世界》中,如此描述國際舞台上的生存哲學。
這也是李光耀認為台灣面對中國大陸的崛起,應有的態度。
「如果台灣不改變,不面對中國競爭的現實,台灣將會輸掉這場競爭。日本、韓國、新加坡、香港都去中國了,台灣就會喪失低成本製造的優勢,」2006年李光耀對《天下雜誌》說,「今天台灣的表現沒有達到應有的水準,原因之一就是台灣自我設限,而沒能面對現實做調整。」
在經濟發展上,新加坡也隨著全球市場與產業的快速變化,不斷尋找新的成長機會。
從立國的自由貿易、金融,到半導體製造、石化、生技,以及今天的潔淨科技、創新創業。
世界前兩大港、亞洲金融中心、東南亞石化基地、亞洲矽谷的光環,一個個加諸新加坡身上,也讓新加坡和競爭對手香港比起來,有更多元、均衡的產業發展。
李光耀自認為另一個最重要的成就,就是留給新加坡一個效率、廉潔的政府。
「對新加坡,我覺得最驕傲的,就是我們可以維持一個廉潔的體制,」2006年李光耀對《天下雜誌》說。
當然,李光耀的強勢風格、得理不饒人,也不是沒有爭議與批評。
西方媒體最常批評李光耀箝制新聞自由、打擊異議分子,有民主表面、但沒有實質。政治與社會上,政府無所不在的管制,讓新加坡獲得「保母國家」的封號。
但李光耀從來不為所動,堅持這是新加坡的生存之道,甚至不惜驅逐美國記者,槓上美國政府。
「我的第一優先,是新加坡人民的福利和生存,然後才是民主制度,」李光耀在一次公眾演講中提到,「如果我們沒有有效地干預人民生活的每個層面,新加坡今天不會存在。」
李光耀認為,領導人必須體現那個社會中人民的想法、情感與渴望。不過社會中一定有很多人有不同的意見、對於現況有不同的看法。這時,領導人就必須要站出來,大聲說,「你們看!這條才是更好的路。」
1989年《天下雜誌》專訪李光耀,問起他,「50年後,你希望大家記得你是位什麼樣的領導人?」
李光耀回答,「我沒想過這個問題。我有任務在身,我要好好地去做,去保障人民的生存、福利,如果可能甚至富裕。如果我能做到這些,我就很滿足了。如果我的人民知道我已經盡我最大的能力去做了,那就夠了。」
新加坡人民知道嗎?
相信大部分新加坡人,都會感念李光耀對新加坡所做的一切,但顯然已不滿足於現狀。
2011年,人民行動黨在國會大選中,得票率「只有」六成,創史上新低,被解讀為新加坡人不願意再繼續做「順民」。
貧富差距擴大、移民與外勞搶走工作、生活成本飛漲的爭議,讓愈來愈多新加坡人希望改變現狀,希望政府多傾聽不同聲音,改變治理方式,希望自己能作主。
甚至有評論認為,新加坡正陷入人民不再信任政府的危機中。
顯然,新加坡又到了改變的時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