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講義
會說話,還是說對話
摘錄自:講義雜誌電子報 2015/4/6
文/李翊菱
臺灣最近不論政治或一般老百姓,都陷入語言風波帶來的困擾。嚴重者,對簿公堂。輕微者,則惡言相向。當然也有一言不合,大打出手。臺灣小部分百姓,已淪為沒有理性的族群。媒體們又偏好腥羶血淚的路邊攤新聞。殊不知,他們的影響力足以讓觀眾模仿。但不可否認的,生活周遭「說對話」的人愈來愈少。倒是很多人自己覺得很會說話。
有一天我驅車在深夜的路上。眼前一片紅藍光不停交互閃爍,在沒有路燈的情況下特別耀眼,那是臨檢警車。曾經有人提醒,這個社會很亂,遇路檢時,不要隨便開車窗。但我看那陣仗,一排警察哪有不開的道理。於是我以最積極主動的態度配合,把窗搖下。「小姐,你要回家嗎?」警察一邊盤問,一邊把頭伸進車內。「哈,是啊。我要回家。」我清楚他想要聞一聞我身上是否有酒氣。甚至主動地發出「哈哈」之氣聲來滿足警察的辛苦。幾分鐘後依照警察的手勢離去,我忍不住狂笑。笑那辛苦的警察真是辭窮了,其實他們大可直接說:「謝謝你,我們要酒測。」而非把半個身體伸進車內,再問道:「你要回家嗎?」我很想回:「不然呢?」
臺灣最熱門的語言風暴,就是不懂說話的藝術。說話藝術,取決於每個人的表達習慣,也是長期個人的觀念所養成的習慣,把它運用在日常生活中而形成的一種結果。
許多人婚姻觸礁,是對配偶的情緒感受不敏感。沒有在適當的時候,說該說的話。電影《麥迪遜之橋》四天美麗的愛情故事,使女主角內在產生強烈掙扎。由於她的智慧,清楚知道「婚姻的本質」是在於責任與關懷,而非愛情。最後仍決定與那不解風情但負責任的丈夫相廝守。電影中的第三者,是一位了解人的需求,又有同理心的雜誌攝影記者,非常能解讀人的「非語言訊息」的男人。因此讓久住鄉下,本來安分守己的義大利女人,重拾少女時代對婚姻有憧憬、有浪漫愛情的幻想,以及開始厭惡一成不變的婚姻生活。這是在婚姻生活裏,溝通出問題的典型例子。夫妻從相知、相愛到相恨、相離。所有衝突的發生,一切都在於兩種語言的「表達藝術」上出問題。一是,話的傳達是否真正「說出」問題的本身,或只是情緒發洩?二是,是否解讀到「肢體語言」的傳達?
一個古老笑話。師到學生家訪問,孩子出門迎接,興奮地大聲說:「他媽的,老師來了,請進請進。」爸爸聽見馬上拍一下兒子腦袋,罵著:「他媽的,誰教你看到老師就說『他媽的』,真是他媽的沒禮貌。」這是典型兒子學老子的例子。模仿是最簡單有力的學習方式,孩子常在身旁,不知不覺就把大人的動作、聲調、待人方式都學進腦袋裏。不得不慎。
一個朋友兒子讀高一,喜歡上一女孩。男孩寫信給我,該如何表達心意。信中提及其母之言「你給我好好念書,大學畢業後,要什麼樣的女孩都有。」父母沒有了解男孩內心的疑惑,反而以偏差的社會價值觀來訓誡。青少年最需要的就是「價值觀念的建立」。抓住話題來共同討論,一起探索孩子對異性朋友的認識及如何尊重對方,可說是一箭雙雕,解開孩子的困惑,也增進孩子與我們的親近。這也是說話技巧的相關話題表達。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要知道別人的感受,自己先要有那個經驗,才能做到所謂的「同理心」。一個人若要成為說話高手,必須在生活中很務實的去了解自己。首先要學會「聽自己內心的聲音」,不論是什麼樣的情緒感受,如快樂、憂傷、憤怒……等,都要認真體會。根據性格特質發揮同理心,滿足對方尊嚴需求。不說重話,不以自我為中心。表現認同,肯定賞識,不否定對方。加上幽默風趣、說話簡單扼要。不賣弄學問,不自我膨脹,不矮化對方。適當的聲音、語氣、節奏、速度、音量、呼吸皆須注意,才是最有魅力的說話高手。
西洋諺語:「不必說而說,是多說。多說招怨。不當說而說,是瞎說。瞎說惹禍。」人們對你的印象,百分之九十三來自外形與肢體語言、語調。所以當人有七分表現就給十二分讚美,凡受讚美者,當得到被尊重被愛的感覺,只會表現更好。不論你扮演的是什麼身分,針對人性的需求,愛與尊重,任何人都要捨得給對方。人活著不就是為了學習一份修養?修養,就是勉強自己做不喜歡做的事。
請記得,要以真實而誠懇的態度表達適當的語言。因為說對話,比會說話來得重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