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看天下/薪情太差!人才短缺主因
摘錄自:天下雜誌每日報電子報 2015/3/21
2015-03-20 Web only 作者:許旭昇
救經濟喊了這麼多年,人才短缺卻始終是個大問題,少子化、學用落差都加深此一衝擊,而「薪資沒有競爭力」是造成人才短缺的主因。連企業自身都覺得給出去的薪水太低,顯見提升台灣的「薪情」已經不能再等。
少子化浪潮,不只衝擊大學院校的經營,走進校園招募新鮮人,現在更是各家企業的重點工作。
解決人才短缺的問題,已是台灣救經濟的首要之務。但該怎麼做?剛剛出爐的《Cheers》雜誌「2015台灣2000大企業人才策略調查」已透露解方。
企業加薪,是解決人才荒的首要之務。在這項針對《天下》2000大企業人資主管的調查結果可以發現,「薪資沒有競爭力」是造成人才短缺的主因。
連企業自身都覺得給出去的薪水太低,顯見提升台灣的「薪情」已經不能再等。競爭力大師麥可波特(Michael E. Porter)曾公開表示,台灣的薪資漲幅低於鄰近國家,嚴重影響產業的競爭力。
事實上,根據主計處在上月公佈2014年的勞工平均月薪為4.73萬,但考慮物價影響因素後,我國勞工的實質薪資水準仍停留在1999年的水準,呼應2015《天下》國情調查的結果,「提升經濟實力」是民眾認為政府最需要馬上改善的項目。
「學用落差大」,是人才短缺的第二個原因。為了創造大學生畢業即就業的能力,國內產學的合作也越來越熱絡。例如高苑科技大學就以「產業科技大學」為定位,結合週邊科學園區的資源,規劃學習、實習與就業的實務課程;而高雄餐旅大學的專科部,則採取實務導向教學,學院部重視經營管理技能的培育,縮短學校理論與企業實務的距離,培養專業的餐旅實務人才。
反觀業界,因應人才短缺的作法,則以「加強培訓需要的人才」為優先。其中,為解決缺口最大的「基層技術/專業人員」,甚至與學校合作,效尤南韓的訂單式教育制度,針對自家需求開課程「菜單」給學校。
例如勤益科技大學的工具機產業學院,透過實習與師徒制的訓練模式,配合訂單式課程,以培養「匠級技術人才」為目標;龍華科技大學在2012年推動訂單式就業學程,由學校與企業共同設計課程內容,並與業師共同授課,以畢業即就業為教學目標;德霖技術學院與王品、三井等企業,簽訂511專案,採用5天實習、1天進修與1天放假的方式,讓學生在求學的同時,提早邁入職涯生活。
大學生vs. 企業的觀點
在各種無縫接軌的可能陸續發生之餘,大學生和企業又如何看待自己未來的工作?
根據調查,大學生認為最重要的工作條件,首要當為好的薪水,其次就是氣氛活潑與完善升遷制度;而企業則認為好的薪水外,福利制度與完善升遷制度,是新鮮人會重視的工作條件。
儘管雙方一致認同薪水與獎金制度,是求職時最重要的考慮因素,但對大學生而言,開放與活潑的組織氣氛,比員工福利還要重要。
這也顯示具有創新活潑特質的新世代,除了可活絡組織的氣氛,並能為企業帶來跳脫以往模式的助力。
針對六項職場重視的工作特質,團隊合作能力是新世代的優勢,但企業最重視社會新鮮人的學習力,前統一超商總經理、現任商業發展研究院董事長徐重仁曾表示,只要「具有熱情,並且願意透過學習不斷精進的人」就是好人才,公司願意透過教育訓練,加強培訓所需要的人才,因此,學習力就是團隊合作成功的關鍵。
少子化的大浪,已從學校襲向產業,逐年遞減的勞動人口,不僅對台灣的人力結構將產生重大改變,也是要靠產官學攜手合作面對的國家安全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