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小語
出走不難,回國面對生活才難
「你工作的熱情和旅行一樣多嗎?」曾花一年走遍13國的劉哲瑜,希望旅行者能夠沉澱下來,思索旅行中想要找到什麼,讓旅行和生活不要脫節。
旅行是沉澱,不是逃避
摘錄自:Career職場情報誌 電子報 2015/4/1
撰文◎陳培思
畢業後工作了1年多,劉哲瑜感到有點茫然,毅然決然放下工作,在大年初五留下一張紙條,「原諒我的任性,我打算出國旅行1年,會和你們報平安,」就背起行囊悄悄離開家,帶著存下的30萬元到國外旅行生活,憑著一口不流利的英文,獨自一人走過13個國家。
「決定旅行時,除了想看看世界、接觸更多不同的文化和人,其實自己並不知道希望能從旅行中獲得什麼,」劉哲瑜坦承,「旅行的意義」,是在旅行過程中才不斷咀嚼出來的。
「職業旅人」想法大轉彎
27歲那一年出走,劉哲瑜本來有意繼續到其他國家度假打工,在30歲以前當一名「職業旅人」。然而,在遊歷13國後,劉哲瑜卻轉了一個大彎,決定回到業務工作,甚至還是當初離開的機電業,「旅行中我想明白了,既然這是我人生旅途中遇到的一個難題,就該勇敢去克服它。」
「在旅行半年之後,有一度我感到更迷惘,到新的地方不再有任何感動,也沒有興奮的心情想結交更多朋友,」劉哲瑜說,「當時自己不知道為什麼,但回國後就想通,因為太期待旅行能帶來改變,但又害怕要回到原來一成不變的自己,心中始終還是藏著對未來的不知所措。」這種不安,不會隨著出國旅行而消失,反而隨著旅行接近尾聲,變得更加強烈。
很多人問劉哲瑜,「當初怎麼有勇氣就這樣拋下一切出國?」劉哲瑜的答案令人意外,「要出國並不困難,出發時總是很興奮、過程很新鮮,有滿滿的能量過關斬將。但最困難的不是出走,而是回國後要怎麼面對生活。」
人生不如意 不會因出國消失
這年的旅行、讓劉哲瑜學會如何在生活中旅行,「在旅行中,必須面對大大小小的難題,要解決旅行中的難題,總是讓人精神抖擻,跨越一道道障礙很有成就感,而生活中不也應該如此嗎?」劉哲瑜認為,旅行過程讓人學會堅強獨立,勇於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然而,這種態度不應該只出現在旅途中,而是應該帶回生活、帶回工作中。
劉哲瑜強調,「旅行,可以是沉澱,但不能是逃避。因為工作的苦悶、生活的壓力,絕不會隨著你出國一趟而消失!」
旅行,是會上癮的物質欲望
「你對於工作的熱情和旅行一樣多嗎?」當有人向劉哲瑜吐苦水,覺得自己被工作生計枷鎖束縛非常痛苦,想要放下一切出國,劉哲瑜總是會這麼反問。
有太多人在旅行之後,會抱怨生活的無趣、苦悶,有氣無力地勉強工作,只希望能換得下一次旅行,短暫的解脫。「旅行會讓人上癮,但一直期待出國轟轟烈烈的旅行,就像是苦苦追求買個名牌包,」劉哲瑜說,「旅行需要時間、需要金錢,旅行其實價值不斐,也是一種會『成癮』的物質欲望。」
有人平日無精打采,只期待在下一次旅行中找到快樂。劉哲瑜做個簡單的計算,如果以成人後還有50年的人生來看,到底能有多少時間旅行?即使花5年時間都在旅行,也還有45年必須在「枯燥煩悶」的生活裡打轉,只把希望寄託在旅行上,會讓生活失去意義。
把旅行的熱情帶回生活
如果你在旅行時勇氣十足,能克服惡劣的環境、艱苦的生活,這還不算有勇氣,「當你面對生活的難題,是否有同樣的勇氣去克服,那才是真正的考驗。」劉哲瑜認為,旅行不該在回國後就畫下句點,而是為你的生活帶來了什麼樣的改變?是否能移植旅行中刻苦耐勞的精神?能否像在旅行中獨立勇敢地面對問題?旅行中的眼界是否帶回來了?
如果你願意到國外做義工,是否也願意在回國後做些什麼?「你可以為自己的生活做些改變,或是把這些熱情也發揮到工作上,而不只是把旅行當美夢,醒來時只會覺得現實很痛苦殘酷。」
旅行者總是要回家的,無論再怎麼羨慕其他國家,終究是要回來,不要只是一直羨慕其他國家的好,覺得台灣是個鬼島,整天抱怨。「旅行,應該是看到別人的好,但也明白家鄉的好,更積極付出。」
誰都無法複製別人的腳步
「旅行是自己的決定,而不是一窩蜂趕流行,」劉哲瑜說,「當你看著身邊的人都出國度假打工,或是要去窮遊1年,就認為自己也應該如此,那就如同被告知,你一定要考大學、人生一定要存錢買房子般,只是被牽著鼻子走,沒思考自己想要和需要什麼。」
出國可以追求夢想、體驗世界、感受不同文化的洗禮,然而在台灣、在日常工作中,這些也都可以做到,沒有非得一定要出國旅行,「並不是一定要當個背包客走遍世界各地,才能稱得上是個『旅人』,」劉哲瑜強調,要讓旅行成為豐富你生活的元素,而不是拿來說嘴的壯舉。
「要跑遍世界各地,還是走完台灣各個角落,」劉哲瑜說,「這個問題就像是應選擇大企業還是小公司好?不可否認,大企業有令人羨慕的光環,但其實大企業或小公司,各有各的好。」
劉哲瑜提醒,「旅行的意義經常是在旅行中才摸索出來,不必非得在旅行前就像申論題一般,完整回答出這趟旅行的目標,但至少一定要先試著思考。」
「你可以參考別人的經驗,但千萬不要想複製別人的經歷,」劉哲瑜說,有太多人問他,「旅行該做哪些準備?我要怎麼規劃旅途?該用什麼方法旅行才能達成我的目標?」他認為,「這些問題必須自己解答,這是旅行中的一部分課題。」旅行的方式千百種,每個人的人生經歷不同,旅行帶來的意義也不同,因此,絕對不要期望自己走過一趟,就會得到和其他人一樣的結果,「如果只複製別人的腳步,是哪兒也到不了的。」
生命缺乏深度
旅行難有所獲
工作之後再走出去,和一畢業就出走,能沉澱的一定有所不同。劉哲瑜說,「旅行能得到多少收獲,取決於你有多少人生經歷。旅行能增加生命的廣度,但工作可以增加生命的深度。」
旅行的錢從哪裡來,要存多少錢才夠?這是許多人考量的重點。劉哲瑜說,「要花多少錢,取決於你旅行的方式。」有人甚至考慮,要不要貸款或借錢?劉哲瑜很不以為然,「當你計算著如何和父母開口借錢的同時,是否曾自己付諸努力去打工賺錢,為這份旅行做準備?」他強調,「要身體力行去實踐的才叫夢想,而不只是想著怎麼花最小力氣,從別人身上獲得資源。」
-更多精采文章請見二月號(458期)Career職場情報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