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擇雅:台灣人面試,敗在哪裡?
摘錄自:天下雜誌電子報
2013/12/17
2013-12-11天下雜誌 537期 作者:顏擇雅
圖片來源:天下雜誌 |
成績優秀、英文頂呱呱的台灣學子,在MIT面試官眼中嚴重欠缺國際視野。反映出填鴨教育僵化心靈,青年缺乏主動探索的能力。
前不久,史隆管理學院的入學申請總監羅德.賈西亞接受校友李楓真專訪,談「為什麼MIT史隆管理學院MBA只錄取一個台灣人」(參見《天下》五三六期節錄)。他歸納出台灣人面試有三大缺點:溝通技巧不佳、專業態度不足、欠缺國際視野。
專訪披露不久,政大法律系副教授劉宏恩的臉書評論就登上《聯合報》。他寫道,即使在國內研究所的招生面試,台生以上三缺點也很嚴重。其中有個例子,學生從一部電影談到巴「基」斯坦的主權未定問題,盡管教授再三提醒,學生依然堅持說以色列用火箭炮攻擊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巴勒斯坦分不清,劉宏恩認為這等於沒國際觀,我覺得他太嚴格了,畢竟中文只有一字之差。何況,學生至少知道以色列旁邊有個建國過程多舛的國家。
然而,我卻在這例子中,看見一個更嚴重的問題:怎麼接受面試前沒有做好充分準備?提問既是「你有什麼興趣」,這問題何等基本,如果事先有準備,怎會把巴基斯坦、巴勒斯坦混為一談?
準備不足,一大原因是,台灣的中小學階段考試太密集,很容易讓孩子養成臨時抱佛腳的習慣:每天只要專注於明天要考的範圍就好,談其他都太遠。因此,碰到名校面試這種既需要提早準備,又沒範圍的陣仗,就變得無所適從。
有些鄉民認為,台灣人就是不會吹噓,面試才吃虧。這是相當可悲的誤解,誤解的背後是,台灣因為崇拜權威,小孩「有耳無嘴」,年輕人成長經驗中,很少碰到任何長輩,曾以友善的態度對他腦中的東西表示興趣。
以劉宏恩遇到的學生為例,如果只會說「我一向對主權紛爭問題有興趣」,這是吹噓。如果他從巴勒斯坦開始,把話題帶到印尼亞齊省、南蘇丹、蘇格蘭,這就不是吹噓,而是展現個人特色。要知道,學校花時間面試你,正是想從你的言談去認識你的個人特色。
「大學生沒國際觀」已是老生常談,賈西亞批評台灣人欠缺國際視野,大家應該都不奇怪。
我卻要指出,賈西亞的批評還是不一樣。史隆管理學院每年申請者那麼多,得到面試機會的只佔一小部份而已。因此賈西亞所遇到的台灣人,一定是學校課業最頂尖,職涯起步最令人稱羨,托福分數也最高的佼佼者。是這些人中龍鳳,被賈西亞批評欠缺國際視野。
英語是增廣見聞的利器,英語好卻沒用來增廣見聞,幹嘛把英語學那麼好?又幹嘛出國念MBA?是回應父母期待?還是只要會念書,出國鍍金本來就天經地義?
偏偏名校商學院面試,最重要的問題一定都指向自我探索:「你遇過的最大挑戰是什麼?人生目標呢?你可為我們課堂帶來什麼樣的貢獻?」只會考第一志願、進最頂尖企業的年輕人,有機會想過這些問題嗎?這,可能才是台生的真正死穴。(作者為雅言出版社發行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