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8日 星期六

2013/12/28 「「後菜鳥時代」的轉大人之道」

「後菜鳥時代」的轉大人之道

摘錄自:Cheers雜誌電子報                     2013/12/26
2013-09
Cheers雜誌156
作者:吳佳珍
 
Cheers雜誌電子報 - 20131228
圖片來源:廖祐瑲、王創緯


在職場中打滾幾年後,有些人開始想要掙脫束縛、展翅高飛,這些想要「轉大人」的工作者們,可能感到不確定、感到迷惘,但只要想清楚後付諸行動,相信屬於自己的成功,就在不遠處。

出社會幾年,上班不再戰戰兢兢,但日復一日的平淡工作,卻也少了最初的新鮮感與挑戰性。回頭看,早已脫離新人「蜜月期」;向前看,當主管又像遙遙無期,日子過得不上不下,真尷尬!

這是你的心情嗎?讀起來,是不是覺得很熟悉?接下來,「這真的是我想做的嗎?這份工作是否值得繼續努力?」類似的問題,正開始在你心中浮現?

從完全不懂,到業務漸漸上手,走過菜鳥階段後,看似好不容易有了餘裕,其實心底卻出現更多迷惘、擔憂與困惑,所以不禁蠢蠢欲動,想改變現狀。

就像從青春期進入成年期之前,有個過渡階段叫做「後青春期」,在職場上,由菜鳥變身到能獨當一面、展翅高飛,中間也要經歷一段「轉大人」的晉級歷程。若你自認正處於這兩者之間,那麼,很可能,你就是屬於「後菜鳥」的一份子。

關於「後菜鳥」的特徵,綜合不少過來人與職場專家的意見,可歸納出以下幾點:

年資不長不短,通常在3年上下,不是菜鳥,也還不是老鳥

對工作開始出現疲乏和無聊,覺得好機會似乎總是輪不到自己,只有在旁乾瞪眼的份

想要改變,但又不知從何變起

為什麼會出現這些症候群?往往是因為後菜鳥們看工作、看自己,和主管的認知間出現落差。

轉大人的關卡:能力、態度

面對手上的工作,因為「都做過了」、「都會了」,所以失去新意與動力。但看在主管眼中,「菜鳥」與「後菜鳥」的分別度其實不高。前者是從「不會」到「會」,為了「學會」,遇到挫折反而能堅持;後者自以為「會做了」,卻往往離「做到很好」還有一段距離。若此時又因倦怠感而停滯不前,自然難以讓主管放心賦予重任。

聯強國際總裁杜書伍在《打造將才基因》一書中指出,有些人在工作上一掌握到「形」,就覺得學會了、可以打遍江湖。殊不知自己只學到一招半式,真正要派上用場時,其實不堪一擊。

所以,若你自認對目前工作已遊刃有餘,不妨把比較的基準拉大:和公司前輩比,還有哪些進步空間?和同業比,目前功力如何?說不定,把眼界拉寬,就會發現眼前工作還有很多值得探索的空間。

除了能力上的迷思,態度是另一個面向。

「是否『轉大人』,區別完全在對工作有沒有ownership(全權負責)的心態,」台灣必治妥施貴寶環太平洋區資深人力資源張經理指出。

張經理認為,擁有ownership的人會主動多想一步、設法解決問題;反之則是被動等待別人發號施令,一有不如意就怪主管、怪公司、怪環境。懂得站在他人立場,以多面向、而非單點的方式來思考,這樣的成熟度也是衡量ownership的指標。

ownership是影響專業度的關鍵之一,」她說。年資不是問題,就算能力還不夠,若能抱持全權負責的態度,主管通常都會樂於給予創新和嘗試的空間。

勇於踏出舒適圈,讓自己每一天都有新功課要做,台北富邦商業銀行消金行銷部數位行銷科經理陳雅雯的自我培養之路,就是一個好例子。

在每個位置上做到最好

因為組織調整,她工作8年來歷經5個單位,其中3年被派到香港子公司,等於在每個單位僅約12年。儘管每變動一次,都像「砍掉重練」,她卻抱著「正因為不知道會待多久,反而更要努力學」的想法,正面看待。

碰到工作中缺少變化的部份,陳雅雯很少抱怨,反倒會想辦法改善它的例行做法。例如對帳這個動作,她弄懂後,因為步驟固定、單調,索性「自己寫程式把它做完」,減少時間佔比,把多出的時間拿去學其他東西。

有些人常因一個位置坐久了,出現本位主義,陳雅雯卻因為職務調動,明白組織間上中下游各單位注重的「點」,所以能以更全方位的角度綜觀全局。

去年6月從香港回台後,她被派到新成立的數位行銷科,帶領4名部屬做專案時,因應跨部門溝通,立刻順暢不少,馬上就能找到“key man”。他們不但首開銀行業先例,推出LINE官方帳號、創造200萬名粉絲,最近更與台灣大哥大合作推出手機信用卡,成果豐碩。

在每個位置上,陳雅雯不是沒有困惑,但她不會把時間花在徬徨上,反倒會深思:為什麼到這個位置?要學到什麼?

「我一定都是做熟、做到最好,才去評斷喜不喜歡、適不適合,」她強調。儘管這條路走來不輕鬆,卻能讓她獲得前進的動力。「就算早上起來很想睡覺,但仍然覺得來上班是件有趣的事!」陳雅雯笑著說。

另外一個打破後菜鳥僵局的方法,是在機會來臨之前,乾脆先主動去敲老闆的門,爭取工作中更大的主導性,也藉此讓主管重新定義自己。

主動去敲主管的門

1980年次的劉仕豪,過去在美商3M工作時,曾贏得公司第一個“Creator”(創造者)的職稱。他靠的是在產品會議中,就全新推出的鈦金屬事務剪刀系列,提出不同於老闆的產品定位、行銷規劃,最後果然創造出亮眼成績,證明自己的判斷。

這段經驗,顯然在他身上留下了深刻痕跡。今年3月,他大膽前往印尼創業,因為他發現自己對「開創新局面」的熱愛,比起單純超越業績目標更高。「我一直憧憬做自己的國際品牌,」如今是Daniel International公司負責人的劉仕豪說。他看準印尼的藍海,將現階段目標放在礦業開發。

自己當老闆兼員工,辛苦自然不在話下。為了蓋石灰工廠,光買地就耗了5個月。由於當地地籍資料不完整,和官員溝通土地範圍時,有時竟只能靠手比劃「從那棵樹到那棵樹」,各種想都沒想過的障礙,在在令劉仕豪感到匪夷所思。

面對種種不確定性,雖然他也動搖過,「昨天我媽還問我要不要回台灣?」但劉仕豪話鋒一轉:「動搖的時候就去運動,因為這是我選的路嘛!」和一年前採訪他時比較,現在的劉仕豪,無論在企圖心和意志力上,都已不可同日而語。

當然,若對目前的職務審視過、也爭取過,卻仍無法消除心中的問號,這時可能就要回歸基本面,重新問自己:為什麼這份工作不能激發我的熱情?最適合我的舞台在哪裡?

迷惘,是持續精進的信號

自由文字工作者翁武媖剛離開前一份在時尚社群網站的工作,新聞系畢業的她,在工作4年多後,決定另闢跑道,成為一個真正具有正面影響力的記者。

前兩份工作都在流行產業的她自承,畢竟是科班出身,加上個性中的理想性,讓她無法認同過於商業化的媒體操作。在察覺了這個根本性的理念差異後,她毅然決然離開。

採訪翁武媖的過程中,她不時接到新竹縣觀光局來電討論刊物事宜。這是她手邊的案子之一,在轉進心目中嚮往的媒體前,她打算先用兼職累積採訪作品。

看著她和對方認真討論的表情,心中一度模糊的夢想,彷彿又找了回來。不過,翁武媖依然有些遺憾:「如果我現在的想法能更早發生,就有更多時間去實踐。我花了比較久的時間,才體悟到這點。」

翁武媖的心情,應該也是許多人共同的心聲。進社會時做下了第一個抉擇,35年的時間,正是回頭檢驗的關鍵里程碑,藉此再次確立現在的道路,是否通往未來的志業。

其實,迷惘、猶疑或是不確定……這些信號都不是壞事,只要通過它們就能觸發思考和行動,而非原地打轉。

向上看齊,不要向下比菜

為什麼有些人會停留在後菜鳥時代很久,有些人卻能順利蛻變?癥結往往是:你是向上看,還是向下看?是跟典範看齊,尋找出路,還是只跟菜鳥比,自滿於已經「不菜」?

企管講師、陸易仕國際顧問總經理謝文憲就指出,再「理想」的工作,做久了還是會失去新鮮感,更何況,每份工作都有它的優缺點,下一份工作未必會更好。所以,「關鍵不是工作是什麼,關鍵是在工作中找到熱情,」把每天上班都當成第一次,你就會格外珍惜。

目標明確也很重要,這樣,自己才知道「為何而戰」。目標最好不要是空洞陳述,而是每天看得見的進度,才會有成就感。謝文憲對此有套「攀岩哲學」:三點不動,一點動。也就是像攀岩一樣,一次只動一個部位,等穩住重心後,再移動下一步。把大目標拆解成小目標,不但容易做,而且一定可以一步步攻克山頭。

學習擁有ownership、主動爭取機會、持續精進,並不時向上看齊,若能時時提醒自己這些,你會發現身上羽翼豐盈的速度,比想像中更快。那麼,揮別半熟的後菜鳥時代,「轉大人」也就指日可待了!

職場專家解惑:3個關鍵思考,決定你往上飛?往下掉?

針對「後菜鳥」時期最常出現的各種困惑,曾任IBM大中華區人力資源總監、近年活躍於兩岸的資深企業人資顧問郭希文一針見血指出:「我覺得讓很多年輕人辛苦的是,他可以回答負面的『我不要做什麼』,但答不出他真正『要什麼』。」

如果無法回答這個關鍵問題,就會不斷出現「這山望著那山高」心態,難以踏實面對手上工作。打破當中盲點,可從3個切入點著手。

1. 若想異動,釐清是被拉出去、還是被推出去?

首先,郭希文分析,人會想變動,多半來自拉力及推力的影響。若以3個環圈來看,最外圈是充滿機會的「大環境」,代表拉力;往內依序是「組織」及「團隊」,這兩者即代表推力,特別是團隊。

職場上,事不見得難做,通常是人難搞,工作者與團隊間的關係,會影響他願意在這個工作待多久、菜鳥當多久。其中最具直接影響力的是老闆,再來是同事。郭希文觀察,如果覺得老闆是「豬頭」,就算同事再好,你還是會走;但如果老闆認同你,你可能會選擇淡化看待同事間暗潮洶湧的關係,克服這個因子繼續做下去。

因此,當你出現換跑道的念頭,甚至受到其他機會吸引時,應該更進一步問自己:眼前出現的,真的是更好的選項嗎?自己是真的被它吸引,還是只因對現實不滿意,希望找個逃避的管道?若是後者,往往會發現就算換了工作,還是和想像有落差,結果掉進工作一換再換、永不滿意的負面循環。

2. 從「不會」到「會」,下一步是?

若想徹底揮別菜鳥,郭希文認為工作者應朝向成為「老闆愛將」邁進——不是要叫老闆愛你愛得要死,而是「你辦事、他放心」。

她借用聯強國際總裁杜書伍在《打造將才基因》書中「能力養成的5個等級」(不會→會→熟→精→通)來說明。菜鳥從「不會」到「會」之後,失去新鮮感,於是幻想別的地方更新鮮,常常就這樣跳出去,又展開另一個從「不會」到「會」的輪迴。

「這是因為,他們還沒看到前面那條路叫做『熟練』跟『精通』,就選擇下山了,」郭希文指出。

也就是說,能否撐過從「會」到「熟」的過渡階段,繼續深耕,然後晉級到教練級的「精」與「通」,決定了菜鳥能否脫胎換骨為「大將」,抑或是始終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後菜鳥狀態。

該如何撐過過渡時期,順利「登大人」?郭希文建議自問3個問題:

‧我要做什麼事讓別人需要我?

‧我要做什麼事讓別人認同我?

‧我要做什麼事來匯集人脈?

她提醒,與其想「這樣下去不行」,不如想:我對這件事已有一定的理解,怎樣把它做得更出色?更重要的是,以後遇到相關情境,我能不能信手拈來、恰如其用?

只有把一件事做到精,才會觸類旁通,交出超出預期的成績。而這些都是體現在從「會」到「熟」之後的階段。換言之,在這一點上,應該給自己更多的時間與耐心。

3. 我喜歡什麼?做什麼最順手?

不過,在回答前述問題之前,還有一個最根本的癥結必須想得透徹,那就是:我喜歡什麼?

也就是要先找出強項,那些你連想都不想就會做,甚至做到半夜還很開心的事,就是你喜歡的事;相反地,每天如坐針氈、天人交戰的事,可能代表價值觀或個性不適合。

做自己順手的事,不僅容易獲得成就感、壓力也在可承受範圍內,而且通常會做得比較好。於是,當「你喜歡的事情」跟「你做的工作」交集愈大,而且成果是別人需要、認同的,過程中又能與他人互助合作,菜鳥自然很快就能展翅高飛!

當然,天底下沒有百分之百喜歡的工作,郭希文以太極圖來比喻,只要確保白色的部份(喜歡)比黑色(不喜歡)還大,就能維持平衡。

然後,再透過每年自問:我開心嗎?我有成就感嗎?來自我檢視。如果110分,今年打7分的話,那7分是哪來的?少了的3分是什麼?做什麼事能進步1分?每年績效評估時這樣省視內心,人生就會在學習中武功愈來愈高強、格局愈來愈大。

延伸閱讀

Cheers》雜誌與誠品書店刊物《提案on the desk》合作,推出「後菜鳥時代」議題,幫助夾層青年找平衡。以下選自《提案on the desk》誠品9月主題書展「後菜鳥一週對策」的延伸閱讀,讓工作人長年資、不長疲憊!

《記得你是誰:哈佛的最後一堂課》

戴西.魏德蔓著∕天下雜誌出版

哈佛商學院有個悠久傳統,每一科最後一堂課不是個案討論,而是教授對台下這群菁英學生說一段文憑也給不了的人生智慧──而每個故事,都可能成為你一生中困難抉擇時的重要指引。


《我們嫁給了工作》

艾琳.菲麗普森著∕大塊文化出版

現代人工時愈來愈長,工作侵入夢想,更塑造個人身分,甚至成了判定自己價值的依據。為什麼我們會把時間全奉獻給工作,卻幾無怨言?這本書試圖解析工作狂熱的心理與社會因素。

Daring Greatly: How the Courage to Be Vulnerable Transforms the Way We Live, Love, Parent, and Lead

Brene Brown著∕Gotham Books出版

每一天都是未知的新挑戰,常讓人處於不安。擁有創造性思維和顛覆性創新的關鍵是:大無畏的勇氣。作者教導讀者如何擺脫害羞因子,在脆弱之餘還是鼓起勇氣創造新局。


《提案on the desk

2O13年起,誠品書店以「一月一議題」方式,針對不同族群讀者「量身訂做」推薦書與非書商品,獻上一桌滿足所需的「閱讀提案」。為了讓議題更深入,書店刊物《提案on the desk》誕生。這本聚合日常閱讀與風格採買的書店誌,除了每期封面故事企劃,也包含當月誠品選書、焦點人物等專欄,與各分店的藝文活動資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