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成長
我為什麼不可以離開我想像的人生呢?
摘錄自:經理人 每日學管理 電子報
2015/8/26
2015-08-02 14:14 口述 王浩威
1991年,我去花蓮,成為慈濟醫院的第一位精神科醫師。當時整個東部只有七、八位精神科醫生,有兒童精神醫療經驗的,只有我。
我當時還兼精神科代主任,要常常代表科對管理階層發言。我發現,要達到目的,不能靠開會溝通,而得靠私下互動,是需要政治運作的。這讓我覺得很痛苦,我無法忍受用不公開、公平的手段達到目的,但我卻陷入集體行動的困境,產生對個人的壓抑。
我原本期待用組織的力量,來完成偉大的醫療志業;但事實上,我卻成了被困在大醫院裡的小醫師。我以為我留在體制裡就能達成夢想,現在想想,那個夢想就是根胡蘿蔔,讓我不敢離開讓自己不開心的體制。但那時候只覺得,只要一離開,一切都沒了,過去3年的經驗沒了,人生規畫也得重來了。要是真失去了這些,我還剩下什麼?
那時候,我的宿舍在11樓,每天站在陽台上吹風,都痛苦得想往下跳。
有一天,我跟我的好朋友田雅各醫生翹班,半夜跑去文山溫泉泡澡,下午再飆去合歡山看日落。當我站在那三角點上,突然間,天地之大……。
「我為什麼不可以離開我想像的人生呢?」我問自己。
我們原本有很多夢想,但是隨著慢慢長大,我們會選擇把時間和精力只投注在某幾個夢想上,而忘記了其他。然而,等這一、兩個夢想幻滅的時候,我們就以為人生一切都完了。
我發現我是可以離開的,我還有好多事想做。1995年我離開花蓮。決定到台大醫院工作之後,我請旅行社訂了一張「環球票」,那時候我已經35歲了,卻決定要環遊世界。81天,我去了10幾個國家。
慈濟醫院的經驗讓我更了解自己,我不喜歡命令別人,也不想去追求組織裡的頭銜,當個主任、副院長之類的,反而喜歡用協調來管理,這讓我很難成為一個積極型的管理者。我很清楚我無法在醫學中心發展,反而適合做自由業,但是自由業已經愈來愈不自由,因為資本集中,社會並不歡迎我這樣的人。但我就是我,我必須要接受,這樣的我獲得的名與利會比別人少,但實際上,我需要的也不是那麼多。
兩年後,我終究還是離開了台大醫院,成立了自己的心理治療診所。但是我的夢想,我的志業,還在。
(採訪·撰文/陳芳毓,攝影/賀大新)
王浩威
專長是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個別心理諮商和家族治療;作家王浩威,演講、寫詩、寫小說、寫散文、寫評論、辦雜誌。每天10小時的工作之外,他還參與各種邊緣弱勢的社會議題,有些難以歸類的身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