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貧富不均 美國依舊太天真
摘錄自:天下雜誌 經濟學人電子報 2014/8/1
2014-07-18 Web only 作者:經濟學人
圖片來源:黃明堂 |
共和黨佛羅里達州參議員、可能會參與2016年總統提名之爭的魯比奧(Marco Rubio)曾在2011年表示,美國富強的根本原則就是,只要你願意努力工作、遵守規則又有能力,任何人都能成就任何事。
可惜的是,這個說法並不是非常準確;在美國,一個人的未來賺錢能力,大多取決於父母的收入。魯比奧的白手起家之說,亦忽視了美國那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以及財富集中於上層的現象。2012年,美國收入最高的1%人口,其收入佔總收入近20%,為1927年以來的最高點。
魯比奧的確注意到這種看法的前方已出現烏雲,也提出了一些增加工作階級薪資、放寬大學窄門的有趣想法。不過,魯比奧的樂觀看法在美國並不少見;多數美國人仍舊相信他們可以掌控自己的命運。
近期事件讓收入不均浮上檯面之際,你或許會認為,應該會有更多不富有的美國人認為自己沒有機會致富。然而,美國精神沒那麼容易消沉,共和黨指控民主黨發動「階級戰爭」,也引起不少民眾的迴響。財富不均缺乏政治效果,已經促使歐巴馬在這個選舉年大幅降低強度,從收入不均轉為提升中產階級,並將重點放在最低薪資、性別收入差異等較受歡迎的議題。
共和黨推動的美國願景是,每個人並不平等,但每個人都有機會飛上枝頭。飛升枝頭的可能性已不如過往,但那並未大幅改變美國人看待自身、看待自身前景的方式,也沒有傷害這種願景的美好之處。這種願景能有效地鼓舞群眾;徹底改變財富分配似乎太過困難、也可能太過頭,不過,讓每個人都有機會成功聽起來就實際得多,要是再加上努力工作、一點點社會安全網,感覺更是如此。
共和黨深知,幻覺是政治遊戲不可或缺之物。白手起家這樣的美國願景或許脫離現實,但那可以與美國式樂觀和愛國主義接軌,歐巴馬提出的收入不均則辦不到這點。愛爾蘭政治家伯克(Edmund Burke)曾言,「要讓我們愛國,國家得可愛才行」。(黃維德編譯)
©The Economist Newspaper Limited 201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