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3日 星期日

2014/8/3 「唱片已死 音樂祭才是門好生意」

唱片已死 音樂祭才是門好生意

摘錄自:天下雜誌 經濟學人電子報                        2014/8/1
2014-06-26 Web only  作者:經濟學人
 
天下雜誌 經濟學人電子報 - 20140803
圖片來源:flickr.com/photos/sakanami/4281396940/
625日,將有約12萬人前往格拉斯頓伯里(Glastonbury)音樂祭;它在1970年首度舉辦之時,參加者約為1,500人,票價為1英鎊,而且主要表演團體奇想樂團(the Kinks)根本沒出現。自那時開始,格拉斯頓伯里越來越專業、熱門:在尚未確定任何表演團體之時,今年那要價210英鎊的門票,在開賣不到一個半小時即銷售一空。音樂祭如此成功,暗示著音樂產業的趨勢;為何現場音樂表演變得如此重要?
 
千禧年之交,音樂人約有三分之二的收入來自唱片,其餘三分之一出自現場表演、商品和代言。今日,兩者的比例已經反了過來;數位下載(包括合法和非法)讓CD銷售減少,在英國,現場表演和商品已超越唱片,成為音樂人的主要收入來源。現場表演票卷的利潤豐厚,T恤、海報等產品也讓樂團的收入更上一層。現在,滾石樂團(the Rolling Stones)等知名樂團會銷售要價超過1,000美元的「VIP」票。

演唱會場地全都因為市場變化而獲益,但音樂祭特別成功。2011年,英國現場音樂表演市場總值為16億英鎊,演唱會佔了3.96億英鎊,音樂祭的佔比也大致相同;不過,由於音樂祭的票價較高,只需272場即能獲得如此營收,演唱會則辦了約1,000場。音樂祭對音樂人相當有利,讓他們可以用較少表演接觸更多觀眾,減少疲累又昂貴的巡迴表演;它對消費者也有利,那裡的環境比較輕鬆,而且表演樂團極多。

不過,音樂祭的成功亦創造了供需問題。專家指出,各音樂祭都在爭搶最知名的團體,但這樣的團體數量有限,表示衰老的「老團」也得重回舞台。超級明星收費極高,則讓比較不知名的樂團收入減少。許多小型音樂祭因為售票數量不足,只得在最後一刻宣佈取消。此外,歐洲的競爭力也越來越強:克羅埃西亞和拉脫維亞的音樂祭,可以搭乘廉價航空前往,還提供大量啤酒、好團,以及好天氣。格拉斯頓伯里音樂祭的參與者必定能獲得前面二樣東西,至於第三樣,南英格蘭今年仍舊依循傳統,請記得攜帶雨具。(黃維德編譯)

©The Economist Newspaper Limited 201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