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聰明防小人 3+3招 黑函八卦止血術
摘錄自:能力雜誌電子報
2014/8/27
文/鉅微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范淑婷
中午吃飯休息時間,同事A偷偷把你拉到一旁,悄聲說,昨天聽說隔壁部門的同事C在會議上說你的壞話,在場的高階主管聽聞後也感到不悅……
快下班時,同事X被叫進經理辦公室,表示有人匿名寫信直指X有件專案處理方式不佳,影響了整組業績……
同事H長相亮眼,上班打扮也引人注目,但私下卻有流言傳來傳去,意指H只是花瓶,工作上又難以和其他人配合,下了班還忙副業,懷疑H根本對於公事心不在焉,不過是真是假沒有人知道……
上述的職場情境是不是感覺很熟悉?職場上,除了流言蜚語與八卦事件之外,常見的還可能有部分人喜歡不順心就一狀告上高層,利用黑函攻擊、暗箭傷人,以達成個人目的。當這樣的事件發生,將對事件當事人、當事人主管以及工作團隊氣氛都會造成不良的影響,不容沉默與忽視,究竟應該如何因應及處理這樣的事件呢?建議分為當事人主管以及當事人本人兩種角色看待,並提出不同的因應策略,供大家參考。
主管危機處理3關鍵
首先是身為當事人的主管,知道有職場八卦或是黑函攻擊事件發生,你該怎麼做?要放任不管呢?還是要揪出散播八卦或黑函攻擊的元兇?這些是適當的處理方式嗎?此時身為主管的你,可以採取以下3 種方式,幫助你處理此類辦公室危機:
1. 馬上採取行動
面對職場八卦或黑函攻擊事件,不要忽略問題的嚴重性,必須針對問題立刻採取行動。但我想強調的是,揪出八卦源頭不是最重要的事情,除非員工自己肯承認,否則只會讓團隊間開始相互猜疑,使辦公室的氣氛更加詭異。
建議不妨齊聚所有同仁,直接切入核心,讓同仁了解八卦事件或黑函攻擊不僅對當事者造成嚴重傷害,甚至對團隊運作形成殺傷力,同時也可以藉此機會代表團隊向當事人表達歉意,讓當事人了解主管的同理心及關心,此外也可以警示八卦者及黑函攻擊者此番作為的不當性。
2. 謠言止於智者
職場上的八卦事件,事實上和工作並沒有太大關係,也不是重點,因為員工的私生活跟工作表現並沒有直接的關係,主管只需要對員工清楚說明應有的行為分際與原則,對於同事間無必要的談論,甚至是評價他人的私生活,應盡量避免。也許有人會為了打擊同事,或是享受自己小道消息靈通的優越感及神秘感,而開始散播八卦,甚至作為攻擊對方的武器,建議主管和同事應該加以勸阻,讓謠言止於智者、團隊專注於工作,而非繼續傳播,傷害同事及團隊。
3. 強調八卦或黑函攻擊損人又不利己
與同仁共同討論八卦或黑函攻擊等行為,讓他們自行列出八卦或黑函攻擊所造成的影響,包括:讓同事飽受身心煎熬、讓公司因而失去有價值的員工、破壞團隊的和諧、同時對方也可能會提誹謗告訴等;反之,共同討論八卦及黑函攻擊能帶來的優點有哪些?沒有!
透過這種方式共同討論,不僅可以讓同仁了解八卦或黑函攻擊是種毫無幫助、毫無必要,且損人又不利己的行為,更可藉此次機會凝聚團隊共識,維繫共同的情感與和諧。
當事人自保3步驟
主管若能妥善處理八卦或黑函攻擊事件,不僅對當事人及團隊有幫助,更能避免下次再發生類似的事件。
但如果你是事件的當事人,可能在事件發生的當下,會有類似本文開頭案例女主角欣怡的感受,不但感覺不自在,甚至感受到憤怒。當你身處在此種壓力之下,建議可以參考以下3步驟因應︰
1. 照顧自己的情緒感受
事件剛發生的當下,同事難免會在背後議論紛紛,甚至對當事人本人會有不合宜的行為,例如:指責或論斷等,即便當面對談時沒有不合宜的行為,當事人自己也會感覺怪怪的、不甚自在。建議當事人在此情境之下,應該先靜下心來察覺自己目前的情緒,並先照顧好自己的情緒,待冷靜下來之後,再來思考如何面對及處理此一事件。如果在當下不知如何有效處理自己的情緒,建議可與公司的員工協助方案顧問或是心理諮詢顧問聯絡,透過中立的第三者共同討論及因應此一事件對自我身心的影響。
2. 適時尋求主管及人資單位的協助
如果遭受到類似八卦或黑函攻擊事件,因而影響到工作的執行,建議可適時地尋求主管及公司人資單位的協助,由主管或人資單位透過管理行政措施,抑制此一八卦或黑函攻擊事件,使其不繼續於辦公室內部蔓延,以免癱瘓公司的團隊和諧氣氛。
3. 司法方式處理必須仔細評估
有時當事人受到八卦或黑函攻擊事件,會因感受到委屈或怒氣,往往優先想找出誰是始作俑者,並進而對對方提出法律行動,尋求司法管道解決,但在採取此行動時,必須依事件的嚴重程度先評估此行動可能對職場同事團隊合作造成的影響,以及自己在職場的定位,會不會因此行動而受人排擠。我們建議,最好的方法還是應透過主管或人資單位尋求和解之道。
建立正向團隊 斷絕黑函八卦
雖然職場難免出現八卦或黑函攻擊事件,主管或當事人都有方法可以因應解決,但是職場卻也可能因為這些事件,而造成團隊運作管理失靈、團隊不和諧等無形損失。
若要解決職場八卦或黑函攻擊事件再次發生,最好的方法還是要建立具有同理心及正向的組織環境氣氛,並且讓想要藉由職場八卦或黑函攻擊事件,進而傷害當事人的福祉、或是讓自己獲得利益的事件製造者,沒有興風作浪的機會,才是真正的解決之道。
【本文出自《能力雜誌》2014年8月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