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這些,消費永遠不吃虧
別被專櫃小姐催眠了──宣稱神效的保養品,不一定適合你
摘錄自:商周新生活情報 電子報 ~ 懂這些,消費永遠不吃虧 2014/1/16
市面上琳瑯滿目的保養品、化妝品,都有個普遍的現象,就是成分往往「編」很大。消基會曾經測試市面上的防曬乳,號稱「純天然、無敏感」的兒童專用產品,多數卻是人工成分。許多產品廣告充斥著各種形容詞,例如強調「快、淨、白、美」,甚至說什麼「三天見效」,用了之後卻像台語形容的「見笑」。
以法律的觀點,廣告習於「編」很大的化妝品、保養品,如果因為過度誇張而到了「騙」很大的地步,涉及《公平交易法》所說「虛偽不實或引人錯誤之表徵」,公平會可以罰款並採取必要更正措施。
想當個聰明的消費者,至少要從注意保養品、化妝品的標示做起,辨別成分是否合理反應在售價上,才能避免淪為凱子,也可從成分標示中避開過敏原(例如酒精)。
抹在臉上之前,一定要先看清成分標示
台灣自二○○二年五月起,開始了化妝品「全成分標示」的規定。不管是在台灣製造,或者是從國外進口的化妝保養品,依照衛生署規定,都必須標示商品完整品名、製造廠、進口商、內容物淨重或容量、用途、用法、批號或出廠日期、全成分、保存方法、保存期限、許可證字號(一般保養品不需要)、主成分,以及使用注意事項。
然而,標示在保養品上的成分、注意事項的字體往往很小,而且內容簡略,往往對消費者形成很大的考驗。我常以指甲油為例,因為它具有揮發性,其實是危險的易燃品,不能靠近火源,也不適合放在夏季車內等密閉空間。但即使是視力健全的人,面對小巧玲瓏的瓶子,通常只看到印得比螞蟻還小的字體而已,根本無法清楚辨識上面寫了什麼。一旦不了解它的危險性,放置地點不當,就可能造成可怕的危害。
或者,有些產品含有藥用成分,嘴唇或皮膚有傷口就不適合使用;或者產品含有複合配方,有人對特定成分敏感,如果因為看不懂標示而誤用,就可能產生過敏現象。也有些產品必須在冰箱冷藏保存,或是必須防止潮溼或陽光高溫照射,如果標示不清,產品容易變質,也同樣損害了消費者權益。
此外,許多保養品的原料萃取自動物身上,不了解成分,有時可能觸犯某些宗教禁忌,或是違反特定消費者的理念。例如回教徒可能禁用來自豬隻的萃取物,或者有些人堅持不使用動物實驗的產品。我曾經遇過一個客戶,他很疑惑羊毛油算不算素的呢?這牽涉到他所信仰的教義,究竟是完全不能使用來自動物身上的東西?或者可以接受剃取羊毛,而沒有犧牲綿羊性命?如果成分標示不夠清楚,消費者將無從知悉這些。
用說明書取代瓶身標示,從網站檢視相關評價
然而,這個問題真的無解嗎?事實上是有的。例如冬天常用的護唇膏,它的體積也不大,但有些業者的包裝盒很大,相關標示就會呈現在盒身。這有幾個作用,一是讓它容易陳列、賣相好,第二是正反面都可以運用,放大字體並容納重要資訊,製造日期、保存期限、注意事項則印在本體,既能完整傳遞資訊,也達到提醒消費者的目的,對消費者、製造商、經銷商都是好事。
此外,許多進口產品透過說明書來標示成分等重要資訊,雖然密密麻麻,至少可以用肉眼閱讀。另一方面,國外的消費習慣,往往是由臨櫃的諮詢師向消費者說明,我曾經在歐美地區「抽考」知名品牌的諮商師,雖然她們也無法在第一時間說出保存期限等資訊,但會立即打電話詢問總部,然後告訴你如何判斷,並且特別在收據上註記提醒。
台灣的專櫃銷售人員通常是業務員,著重於廣告推銷,而較少扮演實際的諮詢的角色,跟國外相比,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現今網路發達,對於有興趣的化妝品、保養品,我們應該先掌握標示成分、含量,透過政府、民間消費團體或美妝網站累積常識及知識,了解相關的評價再做決定。
同時,我們也要堅持理性消費,周年慶是化妝品、保養品促銷的強檔時段,所以平時就要做好功課、確認自己真正的需求,拒絕被專櫃小姐「催眠」,淪陷在搶購的氛圍裡,買了一堆昂貴但成效卻令人質疑的高檔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