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17年省思】
如何走出台灣的困境?
摘錄自:天下雜誌電子報 2013/11/26
作者:許芳菊 來源:天下雜誌536期
台灣教改17年,卻走不出適合自身發展的教育方向。台灣教育要如何走出困局?
每個孩子都是天上一顆閃亮星星;每一次教改,大人們總會許諾他們一個美好的未來。
1996年,台灣第一波教改揭櫫快樂學習的理想;2014年就要實施的十二年國教,宣稱「免試時代」來臨,學生可以走出考試的陰影。
真的嗎?
實際狀況是,17年來,台灣的教育一直擺盪在快樂學習與追求競爭力的兩極矛盾之中。
為了國中會考超額比序級數到底該分幾級,北北基學區的兩派家長吵得不可開交。身處風暴中心,負責規劃會考試務的師大心測中心主任宋曜廷感受深刻。
「快樂學習的一派,反對任何考試;強調競爭力的一派,堅持菁英教育要受到重視。兩派勢力的理念都有道理,兩股力量一直在拉鋸,都必須面對,」宋曜廷說。
借鏡各國這一波教育創新趨勢,可以幫助台灣釐清過去教改的一些迷思,找到走出困境的方法。
破解困境1:快樂學習,不等於沒有挑戰,關鍵在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東京大學教授佐藤學在《學習的革命》一書中指出,孩子遇到學習瓶頸時,並不是要降低授課程度,重要的是藉由同學及老師的幫助,讓他用自己的方式將知識內化,向上伸展跳躍的學習是必要的。
台大心理系教授連韻文根據對專注力的研究也指出:「對的鍛鍊就會產生快樂。沒有對的鍛鍊,那種快樂也是假的、是膚淺的。但是如果鍛鍊是錯的,只會增加小孩的焦慮。現在教育有兩派理論,一派認為小孩要有嚴格的教育,一派相信要快樂學習,我覺得他們都只各對了一半。」
真正的重點,不在於該不該考試,而在於激發孩子的內在學習動機。
宋曜廷指出,就算沒有升學考試,不表示平常就不需要評量,但老師應該去發展高層次思考的評量方法,才能真正測試出學生多元能力,引導學生高層次思考。而這正是台灣的老師急需培養的能力。
破解困境2:摒棄加法式教改,聚焦於核心
回顧台灣教改17年,不少人感嘆,台灣把世界各國最好的教育口號都一股腦兒全放進來,卻沒有消化吸收,提出適合台灣發展的教育方針。
回想當年九年一貫課綱制定過程,一位熟知內情的學者感慨地指出:「我們當年的課綱,就是先去把全世界各國的指標都蒐集起來,然後台灣還要再多加兩個,根本就是非常空泛。」
這種加法式教改,導致了台灣另一項令人擔憂的世界第一。
中山女中校長楊世瑞就直言:「台灣高中生的必修學科,可以說是世界第一多。而且切割得很零碎,每一門都上得不深入,學生學了23科,可以根本就糊成一團。新加坡在推teach less learn more(少教多學),我們現在是teach more and more(愈教愈多),學生就get away from the classroom(逃離教室)
加法式教改的結果,不僅造成學生學習支離破碎,也導致老師、校長疲於應付各種上級交辦的研習,以及各類龐雜業務。
背部剛開過刀,還拿著手杖走路的台東寶桑國中校長陳復龍,趕在《天下》記者離開前,急忙拿來一張學校委員會清單,上面洋洋灑灑列了教育部規定的29個委員會。
陳復龍苦笑:「如果委員會主席的頭銜全印上去,我的名片可以印到一張A4大。台東有些學校全校只有8、9名老師,卻要分配去參加將近30個委員會。現在校長、老師全卡在這些瑣碎繁雜的各種委員會,如何校園領導?如何精進教學?」
他一再拜託《天下》記者:「幫忙報導一下這件事。」
目前負責規劃十二年國教新課綱的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教授潘慧玲也認為,現在的課綱應該整合聚焦,她希望預計在105學年度頒布的新課綱,可以把高中必修學分,由目前210多個學分數,降低到180個學分,讓學校有空間發展特色課程,學生有更多選修的彈性。
破解困境3:建立高品質教育智庫,進行長期規劃與質量監控
上海在PISA(國際學生評量)成績表現優異的背後,有一個實力堅強的教育科學研究院當後盾,長期針對教育政策的執行,做質量監控與研究發展,並協助培訓老師專業精進。
相對於台灣,1983年教育部就提出推動十二年國教的想法,已經談了快30年。
「結果什麼具體配套準備也沒有,直到明年要上路了,才在今年要求所有老師在一年之內,要上完十二年國教所有相關研習。我們的教育沒有長期規劃與推動策略,只求短期達標,」一直處在教改第一線的師大教育系系主任甄曉蘭感慨地說。
原本應該扮演台灣教育智庫的國家教育研究院,在教育界人士眼中,過去卻一直沒有發揮它應有的功能。
中山女中校長楊世瑞不諱言:「國教院目前在做的都是事務性工作,它的研究員不夠,有的也只是負責發包研究案,變成發包中心。我們現在只能期待新任的院長柯華葳,可以帶來一些改變。」
儘管台灣教改面臨重重挑戰,但各國其實也正面臨不同的問題。
美國貧富差距日益嚴重,導致學生能力落差愈來愈大,在各項國際評比中的成績也不盡理想。以科技工藝聞名的德國,也開始發現科學人才與技術工人愈來愈難尋找,憂心科技實力流失。上海衝上國際評比世界第一,卻開始擔心學習壓力壓垮孩子,努力展開「減負」措施,強調多元均衡學習。
台灣可以不必悲觀,但必須找到自己的方向。
走過教改17年,再次抬頭仰望星空,希望我們的孩子,依然是天上那一顆顆閃亮的星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