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都市白領的花蓮生活手記
摘錄自:Cheers雜誌電子報 2013/11/28
2011-03
Cheers雜誌127期
作者:瞿欣怡
圖片來源:林柏偉 |
2009年春天,我把台北家中的杯子盤子、沙發大床,好幾噸的家私全部打包上車,經過蜿蜒的蘇花公路,堅決地「移民」花蓮。
我在台北生活了15年,從大學就不停在這打滾,做過文案、記者、行銷,好不容易爬到小主管階級。總覺得該是時候離開台北,追求另一種更開闊自由的生活。
在移民前,我已先行在花蓮「試住」8個月。畢竟搬到花蓮是醞釀許久的夢想,千萬不能因為躁進而壞事,於是2005年,我在中央山脈山腳下的志學新村租一間房子,4房2廳加小院子及車庫,月租8,000元,原住民房東豪爽地不收押金。原只打算試住3個月,結果一住8個月,從秋天住到春天才罷休。
和牛說話、被麻雀喚醒的歲月,才是人生!
那8個月,我第一次體會什麼是「理想生活」。沒有洗衣機,就去東華大學洗衣部洗衣,等待時可以散步看白頭翁飛過;沒有電視,多出整個長夜讀書寫字;沒有鐵窗鐵門,睡前把落地窗窗簾拉開,清晨醒來就能看見雲朵飄過中央山脈。
出門碰到鄰居盯著稻田,我也好奇湊過去看,原來他們在跟蝸牛「說話」,至今我仍搞不清楚,他們聊些什麼。我只會跟社區旁的牛打招呼,每天進出都會說:「我回來了。」
放慢腳步的生活真是美好,每天早上被太陽與麻雀喚醒,看看鬧鐘,才7點。半睡半醒地煮杯咖啡,弄碗優格,再淋上自己熬的桑葚醬,就是一頓早餐。在台北的早餐,是什麼景況? 7-ELEVEn買的熱拿鐵,忙得沒時間喝,下班前才想起早就變硬的麵包。
這次試住非常成功,我下定決心要再找機會搬到花蓮!而且我不只要住滿春夏秋冬四季,還要住好幾個四季!我要學花蓮人,春食桃李、初夏釀梅、秋日煮洛神、冬醃大白菜。這才是人生哪!
回台北等待4年後,終於找到機會,移民花蓮!很多人問我:「搬到花蓮,需要準備什麼?」準備金是必要的,一技之長也是,諸如種田、編書、教畫、寫程式、做木工、幫人按摩、做比薩等,都是讓你活下去的技能。不要懷疑,以上我列舉的工作,都有真人實證。
準備清單:勇氣、一技之長、錢
不過在移民花蓮的準備清單上,最重要的,是勇氣。有了準備金卻不敢逸出常軌,金錢就只是存款簿裡的數字;有一技之長,卻不敢離職,就只能陷入討厭工作的無限循環。
「小一點洋行」的店長大書,2010年搬到花蓮時「以工換住」,用工作來換取住宿與三餐,在民宿「自己家」流連2個月,之後升格當正式員工才有固定收入。
她偶爾還會用縫紉機車些東西,在一家名叫「有的沒的」小店寄賣。1年後,大書轉任小一點洋行店長,終於買了一台摩托車,她說:「我剛來時只有一台舊腳踏車,但我到花蓮就是要追求簡單的生活。」
「Orip生活旅人工作室」的黃兆瑩,去年才搬到花蓮,是很年輕的新移民。他是為了愛才搬來,卻很快就適應當地生活,他說:「台北的生活讓人不知所措,人跟人的關係複雜而疏離。花蓮人樂於跟陌生人寒暄,願意付出關心。」
不過,面對人們常說的「花蓮人比較好」,住了近2年的我,得公平地說:「不是花蓮人比較友善,而是在台北生活,每個人都壓縮得超級忙碌,能分享的時間很有限。」
例如,花蓮郵局的辦事小姐總讓人覺得很親切,去櫃臺買郵票寄聖誕卡時,她會認真找出10張漂亮郵票,笑著遞給我:「寄卡片要用漂亮的郵票!」回到台北,郵局擠滿了不耐煩的人,怎麼能多要求辦事人員面帶微笑?
在台北,朋友們都很忙碌,僅能簡訊寒暄、網路閒聊。在花蓮,空間大了,餘裕多了,心煩時,朋友會先給你一個擁抱,然後帶你到有大樹的院子,坐在樹下說話。
新移民們為了不同理由搬來花蓮,多數是想追求舒緩人性的生活步調,也有人為了追愛而來;他們帶著過往的人生經驗,在花蓮長出不同的生活樣貌。
新移民,有激情、有溫柔、有擔憂
「三十九號招待所」的前身「革命之家」,是一家頗具風格的餐廳,專賣上海菜,原本開在政治大學附近。
2009年,老闆毛哥決定移民花蓮,把餐廳搬到花蓮巷子裡。他渴望的, 是「在好山好水的花蓮,享受更好的生活品質」,卻因緣巧合地參與了「反東部發展條例」,革命的熱情再度被點燃。
毛哥笑著說:「在台北參與過社會運動,以為到花蓮只要過簡單日子就好,沒想到這回不只自己投入,我還要呼籲所有新移民都不要消極!」他激動地說:「我們一定要為花蓮的好山好水努力,反對不當開發!不然就會被黑暗的惡勢力吞沒!」果然激情的人,到哪都熱血沸騰。
想讓花蓮更好,因為花蓮讓我們有力量實踐美好溫柔的人到花蓮後,就更溫柔。
黃兆瑩在生活旅人工作室負責活動企畫,籌備一場場小型音樂會,以及規畫在地小旅行,用好玩、好聽的方法實際展現花蓮的好。
她緩緩說著對花蓮新移民的看法:「帶著理想前來花蓮的人,不一定直接介入當地人的生活,卻用自己經營的餐廳、民宿,甚至是耕作的有機農田,來影響花蓮;璞石咖啡館、生活旅人工作室、法采餐廳、舊書舖子,都是充滿人文味的新風景。但也有人是看準商機,一股腦地湧進,反而影響花蓮生態。」黃兆瑩擔憂民宿與飯店越蓋越大,當地人的小田、小民宿根本無法與之抗衡,但是花蓮最美好的,不正是那些小巧細膩的角落嗎?
新移民的力量,隱隱成形,但是最初的心情,都不是偉大地要「改變花蓮」,或「幹一票轟轟烈烈的大事」。他們發展的一切都源自對生活的愛;因為愛,所以想讓花蓮更好玩,力量,也從這裡開始。
想要把花蓮小農夫種的好菜分享給都市人,於是有了「大王菜舖子」;希望來花蓮旅行的人,可以有不一樣的伴手禮,於是有了「阿之寶」雜貨舖;想把在地食物與好物,方便賣給在地人,於是有了「小一點洋行」。
身為花蓮新移民的一份子,我可以偷偷告訴大家,我們有理想、充滿正義感,卻更想好好生活。
無事時,最喜歡穿著夾腳拖溜達、在海邊騎腳踏車、吃又長又舒服的早午餐;晚餐就到溝仔尾吃烤魚,然後晃到城隍廟旁的紅茶店來碗花生湯加油條。更晚一些想喝酒,就帶著啤酒坐在南濱海邊大石頭上,看著月亮感嘆生活之美好。
讓我說說心底話吧,從來就不是新移民為花蓮帶來新風景,而是大山給土、大海給水,灌溉了我們這群從四方來的人,讓我們有力量實踐對美好生活的想像。當海風吹拂,那些想像就開成一朵朵奇異美麗的花,在縱谷花田裡,搖頭晃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