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0日 星期三

2013/11/20 「王惠珍 不拚步改拼布」

王惠珍 不拚步改拼布

摘錄自:天下雜誌電子報                        2013/11/19
2013-11-13天下雜誌 535 作者:吳挺鋒
 
天下雜誌電子報 - 20131120
圖片來源:黃明堂
十七歲首度當選短跑國手、卻因骨刺無法再挑戰紀錄的「風速女王」王惠珍,卻在拼布中找到人生的新天地。

「五年級」,一群還沒輪到「博愛座」,卻也還沒搶到「貴賓席」的世代。但「中年危機」、「人生勝利組」這些標籤,卻已被招呼過來。已逾不惑的五年級們,如何走過「幸運世代」的前半場?如今來到人生中間點,該如何追逐未竟夢想?本次專訪短跑國手王惠珍,她人生下半場還有什麼夢?

如果五年級的青春需要一個詮釋者,少不了「風速女王」王惠珍。

十七歲首度當選國手,接著只花兩年時間,就成為亞洲一百、兩百公尺短跑的年度排名第一。石破天驚的畫面是,一九九一年英國雪菲爾世界大學運動會,當時年僅二十一歲的王惠珍,首度為台灣,也是為東方女性勇奪兩百公尺短跑金牌。

當時,還在低頭念書或工作的五年級,只能仰望這位傑出同儕,因為王惠珍是「寫紀錄」的人。

這更是一段薪火跨代繼承的佳話。整整二十年,「三年級」的「亞洲羚羊」紀政,才終於盼到接班人。

但人生巔峰來得早,調適風險也會變得突然。

一九九四年,日本廣島亞運前夕,王惠珍左腳跟長了骨刺。醫師診斷後搖搖頭,滿是遺憾地說,「再怎麼練,都不會進步了。」

晴天霹靂莫過於此。

當時,人們只看到王惠珍不斷在短跑項目得獎,王惠珍卻向《天下》透露,她當年的終極目標其實是,九六年美國亞特蘭大奧運的三級跳遠。

天賦敵不過天意、計劃趕不上變化。這個隱而未宣、壯志未酬的願望,只能和著眼淚往肚裡吞。

很多人以為,王惠珍熱愛運動,其實不然。她之所以跑下去,只因她是「背國旗的人」。

訓練、訓練、訓練,「長達十年都沒在家過年,」王惠珍強調,田徑選手和球類團隊運動的最大不同就是,「忍受孤獨」。

她更從世界頂尖運動員身上看到,追求卓越的過程一定要懂得「自我管理」。王惠珍瞪大眼睛說,如果生活缺乏自律與目標,再好的天賦,也會一下子就揮霍光。

無論哪個領域,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故事,台灣都聽多了。但運動場上的王惠珍,似乎更能洞燭人生。

王惠珍的前半生就是求「快」。為了快○.○一秒,她付出的汗水、淚水比誰都多。

那種煎熬,就像是考九十九分的學生,雖然夠好,但還是要拚了命補上更圓滿的一分。

上帝想用健康的理由,強迫她停下來,但她還沒打算認輸,直到《聯合報》創辦人王惕吾的一句話。

王惕吾是王惠珍訓練的長期贊助者。士為知己者死,當王惕吾知道王惠珍已難拾往日榮耀時,留下「拚到這樣,夠了,」這句安慰,才讓王惠珍高掛球鞋而無憾。

當時的王惠珍才二十六歲,不折不扣的早熟人生。

無縫轉軌

此後,王惠珍不再求快,反而選擇放慢。她不再與時間對抗,而是選擇享受時間,願意花上幾天、幾週,甚至一、兩個月的時間完成拼布作品。

她攤開一條拼布被子,得意地說,那是兒子以前不適應要離家上學,所以自己用拼布做了滿是他喜歡的鴨子,給小孩帶到學校蓋。

一位曾經忍受萬般孤獨的人母,如今更能體會別人面對孤獨的心情。

二十多坪大的「王惠珍拼布手作教室」,取代了昔日的遼闊田徑場。分享學習,取代了競爭的煙硝味。自行創業的王惠珍,看似反差很大,卻樂在其中。

走進王惠珍手作拼布教室,看不到任何昔日的賽事相片、剪報或獎牌,裡頭全是拼布作品與相關書籍。她的人生上半場來去都快,而且清理得很徹底。

但「拚步的王惠珍」和「拼布的王惠珍」還是有一條祕密通道。

在選手時期,王惠珍就喜歡刺十字繡,那是她比賽紓壓的方式,也是興趣。王惠珍回憶,早年她訓練完,經公館搭公車回家時,都會路過一家拼布店,還曾上樓請教老闆。沒想到十幾年後,才又和當年結緣的拼布重逢。

「人生轉型,就是要把過去沒機會實現的自我,找回來,」王惠珍勉勵自己,也贈言所有面臨「中年危機」的人。

年齡不是問題,遺憾才是危機。誰說人生只能燦爛一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