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辭典
麥肯錫7S架構
McKinsey 7-S Framework
診斷企業成功之道
摘錄自:經理人 每日學管理 電子報 2015/8/5
2014-12-25 00:00 作者 經理人月刊編輯部
「麥肯錫7S模型(McKinsey 7-S Framework)」,提醒經理人在規畫企業藍圖時,不能只注重策略、結構的硬性變數,也要注重強調員工、技能、管理風格、制度與共同的價值觀等軟性變數。
1970年代中期,日本企業大舉進入美國;到了70年代後期,「日本第一」已喊得震天價響,美國企業卻顯得毫無氣力。
當時服務於麥肯錫的湯姆•畢德士(Tom Peters)與羅伯特•華特曼(Robert H. Waterman),針對62家獲利高、歷史悠久且優秀的美國企業展開研究,從中選出43家堪為典範的美國企業(例如麥當勞、IBM、HP等等),並在進行訪談與研究之後,歸納這些卓越且創新企業的成功因素,建立起「麥肯錫7S架構」(McKinsey 7-S Framework),也稱為「企業組織7要素」。
在《追求卓越》一書中,兩位作者從研究中發現,在企業組織的發展過程中,至少必須全盤考慮7項彼此相依、互為影響的變數:策略(strategy)、結構(structure)、制度(system)、管理風格(style)、員工(staff)、技能(skills)與共同的價值觀(shared value)。
這個模型推翻了經理人長期以來的認知:以為影響企業的變數只有策略與結構。對兩名作者來說,這只不過是「硬性(hard)變數」,並不是企業組織的全部,還要加上其他5個「軟性變數」——制度、管理風格、員工、技能與共同的價值觀,才能完整解釋卓越企業的成功之道。
換言之,軟性變數也是攸關企業成敗的硬性變數,也就是「軟即是硬」(soft is hard)。 1982年,彼得斯離開麥肯錫之後出版的《追求卓越》一書,以「麥肯錫7S模型」為卓越的美國企業下了最好的註解,也讓他成為「將企管大師發展成一種賺錢行業」的開山祖師,聲名更勝於以往隱身於學校之內低調至極的學者型大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