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0日 星期五

2013/12/20「60年後,我們終於能擺脫英文版的誤導」

60年後,我們終於能擺脫英文版的誤導

摘錄自:天下雜誌電子報                        2013/12/17
作者:老貓2013/12/17

一九四九年一部哲學著作在巴黎造成轟動。這部兩卷裝巨著,違反了所有暢銷書應該具備的條件,艱深、厚重、徵引的知識來源複雜廣博,書中觀點挑戰當時所有主流意見,批判對象從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到四世紀的聖奧古斯丁;從基督宗教的《聖經》,到羅馬法以降的歐洲歷史;總字數超過七十萬字,頁數則多達一千零七十頁。

這一部雄辯滔滔的女性主義聖經,重新定義了女權運動的思想、視野與格局。這就是西蒙.德.波娃震驚世界的《第二性》。在波娃之前,女權運動爭取的是工作權、投票權、墮胎權等等女性應該擁有的權利,在波娃之後,女性主義才成為新的戰鬥方向。女性不是由男性定義的次等物種,女性是擁有獨立存在意義的完整的人。

一九四九年《第二性》首次出版,就在法國成為年度暢銷書,四年後英譯版問世,也同樣在英語世界激起迴響。《第二性》也因為英文的傳播,成為世界性的重量級炸彈。包括中文譯本通常也從英文版轉譯而來。

中文世界最早出現的譯本,是一九七二年由當年威名赫赫的晨鐘出版社出版的三卷版(分別由歐陽子、楊美惠和王愈靜翻譯),雖說是三卷版,但其實只是原著的第二卷。第一卷並未譯出。晨鐘版後來改由志文出版社重出,原先王愈靜翻譯部分改由旅法的楊翠屏重譯(感謝依凡斯指正),成為大部分台灣讀者熟知的版本。

大陸的譯本則比台灣版晚了十四年,到一九八六年湖南文藝出版社才第一次推出了由桑竹影等人合譯的簡體字版本。但這個版本跟台灣版也一樣,是略過第一卷不譯的。

一直要再過了十二年,到一九九八年,才由陶鐵柱克服困難,挑戰艱澀的理論與廣博知識體系的第一卷,由中國書籍出版社推出全譯本。這時候距離波娃當年首刷問世,剛好隔了五十年,波娃辭世也已經十二年了。

不過全譯本據以翻譯的英文版,在英語世界卻是個極受爭議的版本。早在一九八三年,哲學學者瑪格莉特賽門絲在論文中就比對出英譯版的重大缺失,包括大量的刪節(超過全書十分之一),關鍵概念的誤譯,例如把書中引用存在主義的「for-itself」(有意識地存有),翻譯成完全相反的「in-itself」(客觀存有)等。當年波娃讀過賽門絲的評論後,曾經希望出版社能推出較完整的譯本。

但擁有英文版翻譯權的出版社卻始終沒有動靜。一九九九年,杜克大學的多麗.莫伊教授,在《第二性》出版五十周年研討會上再次開炮,她的意見最後收集在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西蒙.德.波娃的遺產》一書中。她發現的問題包括波娃從黑格爾而來的思想淵源,在書中消失殆盡,因為英譯版動物學出身的譯者缺乏哲學專業訓練,無法處理存在主義或法國當代的哲學思潮,那些部分結果就被簡化甚至刪除了。

根據莫伊教授的統計,英譯本的刪改甚至高達十五%之多。幾乎英語世界的女性主義學者每個人都在呼籲一個更新的、「能够充分理解波娃原意的、有註解的英譯本」。

二〇〇五年可諾夫(Knopf)出版社終於接下重任,著手啟動《第二性》新版的重譯工作。二〇〇九年,新譯本終於問世。儘管英語世界對新版本的譯筆評價不一,但至少這是英語世界第一本真正意義的完整譯本。這一年距離原版首刷,足足隔了六十年。

貓頭鷹在一九九九年引進陶鐵柱「全譯本」不久,就注意到英語世界對原始英譯本重大瑕疵的批評,由於陶版也是根據英文版翻譯的,我們於是決定在舊合約期滿之後,再次跟法國伽利瑪出版社取得台灣傳統中文版的翻譯出版權,並且用我們自己的力量重新推出從法文直譯的完整版本。

從二〇〇七年開始,台灣重要的法國文學推手邱瑞鑾開始了她和《第二性》長達六年、既痛苦又興奮的翻譯生涯。瑞鑾旅居法國多年,是老練而資深的文學翻譯,大學又是主修哲學,由她操刀的新譯本,再搭配了台灣各學門的菁英,一章一句,終於能克服波娃設下的重重挑戰,這個新譯本完全無愧於「能够充分理解波娃原意的、有註解」的英譯版指標。

更進一步,這個譯本是集合台灣當前人類學、社會學、生物學、哲學、文學、史學等眾多學門學者,通力合作,才得以完成的經典譯本,這代表了台灣解決這個艱鉅任務的能力,放眼全球亦不遜色。我們能夠促成這部經典的出版,略盡綿薄,深感光榮。

(本文轉載自老貓「內容推進實驗室」)http://www.contnt.net/
 (本文僅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