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簡介
《驅動大未來》
美國前副總統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高爾 最新鉅著
從不願面對的真相
到必須立即面對的未來
面對人類文明的交叉路口
我們,都是改變世界的主角
歷史上沒有任何變遷,足以和我們即將經歷的變化相比擬。
而這巨大變遷背後的驅動力是什麼、我們又要如何因應?
高爾經過多年思考,寫下《驅動大未來》這本書,設法完整回答「全球變遷背後的驅動力是什麼?」高爾認為有六個驅動力在牽動全球變遷:
・相互依存、緊密連結的全球經濟興起
・遍布全球的通訊網路
・全新的政治、經濟、軍事力量平衡態勢
・人口和城市持續成長、資源持續消耗、汙染愈加嚴重、生物物種迅速減少
・革命性的生化、基因、材料科技出現
・人類文明與地球生態之間湧現全新的關係
這本書即在探討這六股力量如何彼此匯聚、又如何交互作用、會把我們帶往何方。為了重新掌控自己的命運,塑造人類未來,我們一定要有新思維,去思考這六大趨勢帶來的關鍵抉擇。推薦文: 各界盛讚
這是一本偉大的書。從政治政策、經濟到科學以及最棘手的倫理議題,高爾以易懂的語言,陳述人類現狀以及我們要直接且無畏面對的議題,並提出我們必須採取的行動。閱讀中,我思忖,還有誰能寫出這麼重要的著作?我想,唯有傑佛遜有此才能。
──威爾森(E. O. Wilson),哈佛大學教授,兩度普立茲獎得主。
我是支持成長的供給面經濟學家,所以我對高爾先生的欽佩可能顯得矛盾。其實不然。這本書充滿睿智、實例及洞察。高爾有堅實的資歷,並是博學練達之士,他超越意識型態,把我們的注意力轉移到大議題、大思維、大策略上。《驅動大未來》讓保守派、不可知論者或自由派,都參與討論。這是迷人的深入閱讀。
──拉弗(Arthur B. Laffer),經濟學家
在此書中,高爾無論是在討論網路空間、環境、科學或經濟,都用令人欽佩的開闊眼光、精心研究的深度,展現我們必須面對的挑戰,以確保挑戰成為機會而非威脅。如果你憂慮世界未來面臨的巨變,一定要讀此書。如果你尚未為此憂心,更非讀此書不可。
──柏納─李(Tim Berners-Lee),全球資訊網發明人
權威……毫無疑問的熱情與正確的知識。幾乎每一頁都有啟發。
──www.bloomberg.com
在《驅動大未來》……高爾選了一個與他的成就及抱負相匹配的主題。
──《紐約時報書評》
高爾在這個主題展現他的熱情,以及能把目前的事件與趨勢,投入歷史脈絡的長遠眼光。
──《出版人週刊》
令人振奮且睿智、有深度的主張……宏觀思考的力作。
──《柯克斯書評》(星級評論)
清楚且理性的分析,並充滿引人矚目的想法與事實。
──《衛報》
精彩書摘
《驅動大未來》精采書摘
第1章 地球公司
摘錄自:天下文化‧財經趨勢報 電子報 ~《驅動大未來》 2013/12/13
今天,巨變正驅動全球經濟大轉型,變動的速度之快、規模之大,可說在人類歷史上前所未見。我們生活在「地球公司」中,也學著適應「地球公司」:無論國家政策、區域策略或大家接受多年的經濟理論,都不再適用於新的經濟現實,我們面對的是高度連結、緊密融合、互動頻繁,而且科技不斷帶動變革的經濟型態。
全世界最成功的大企業如今都在「虛擬的全球工廠」中生產商品,在蛛網般錯綜複雜的供應鏈中,與數十個國家裡數以百計的企業相連結。愈來愈多的商品市場,以及愈來愈多不需要面對面互動的服務,在本質上都已全球化。愈來愈高比例的打工族現在不但需要和其他國家的打工族競爭,還需要和透過電腦網路緊密相連的智慧型機器競爭。
工作數位化,以及過去所謂的「自動化」造成的戲劇性轉變,同時帶來兩個重大變化:
一、工業化國家把工作外包給擁有龐大人口、工資低廉的開發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
二、人類把工作外包給機械化流程、電腦軟體、各式各樣的機器人,以及還在起步階段、但效能和威力日益強大的人工智慧。
全球經濟的轉變可說是複雜學中的「突現」現象;也就是說,整體不但大於各個部分的總和,而且從許多重要層面看來,整體也和各部分的總和大不相同,一種全新的經濟型態於焉誕生──這種新興經濟型態不僅是過去就往來密切的國家或區域經濟體更緊密連結後的集合體,更搖身一變為全新的經濟實體,內部動態、運作模式、原始動能,都與我們過去熟知的不一樣。當然,跨國界的人員流動仍然有所限制,鄰國間的貿易關係自然也較緊密,但整體而言,全球經濟已經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緊密相連,環環相扣。
正如同北美洲13個殖民地在18世紀的最後二十五年合而為一,古代高牆環繞的義大利城邦在19世紀下半葉成為統一的國家,如今,全世界正經由「突現」,形成單一經濟體,快速邁向完全整合。至少在工商界和科學界,以及當新科技快速普及於全球各大商業中心之時,這是我們面對的新現實。
在政治和政府政策的領域,民族國家依然扮演要角。無論在心理和感情層面,或從身分認同的角度來看,大多數人的思維和行為模式在在都顯示出,我們似乎仍活在年輕時代所熟知的世界裡。事實上,從生活的經濟現實面來看,那樣的世界正在逐漸消失中。
這股改變全世界的強大力量,有時候泛稱為「全球化」──不只標示一個歷史時代的結束,同時也揭櫫新時代的開始。人類必須正視的新現實正逐漸成形。
工作消失中
過去我們一向把「工作外包」和「機器代工」視為兩種不同的現象──探討和研究這兩種現象的是兩群不同的經濟學家、科技專家和政策專家。其實,這兩種現象相互緊密交織,代表同一個巨大現象的兩個層面。
目前,工作的兩種結構性轉變──把工作委由機器代勞,以及在資訊科技輔助下將工作外移的趨勢,戲劇化改變了生產過程中資本投入和勞力投入所占的比例,工業化國家的勞工要求提高薪資的能力,也因此大不如前。
在二十世紀上半葉的勞工運動中,企業勞工組織起來為勞資之間的所得分配問題,與資方抗爭。但如今科技驅動的改變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不但影響工作的未來,也決定人們可以從工作中得到多少報酬。當雇主可以選擇:(1)乾脆關廠或結束營運,外移到工資低廉的國家另起爐灶,或
(2)用機器人或自動化系統取代勞工時,過去採取零和觀點的爭辯方式就不再奏效,也毫無說服力。
在遭到裁員的歐美工人眼中,自動化和工作外包帶來的衝擊基本上沒什麼差別。從工廠老闆的觀點來看,海外生產和機器代工都能提升生產力(無論把新技術用在既有的工廠或海外生產基地都一樣)。
政府決策者通常都把這樣的結果視為成功,因為大家總認為生產力提升是進步的象徵,卻沒有看到這個過程對就業的巨大衝擊,在這些號稱生產力提升的國家裡,許多企業僅僅在名義上是當地企業,而且這個趨勢如今愈演愈烈,以致於勞工在未來經濟中扮演的基本角色,變得十分不明確。
全球經濟緊密連結,使工作外包和機器代工的現象同時都變本加厲。舉例來說,今天新興經濟體和開發中國家,都加速將大量工作委託智慧型機器代勞,因此不久前才從先進工業國家外移到開發中國家的工作,已開始消失不見。
在海外投資設廠,複製西方國家的工作模式,和注入經濟學家所謂的「技術資本」,其實大不相同──技術資本雖然會提升企業和產業的生產力,但無論在工廠外移的工業化國家或吸引西方企業設廠的新興經濟體,長期下來都會因此而減少大量的工作機會。
低工資國家的勞工最初受惠於新增的工作機會,後來透過他們的努力,生活水準日漸提升,於是開始要求更高的工資,接著也漸漸面臨被取代的危機,因為工廠老闆為西方企業代工賺到錢以後,會購置效能愈來愈高、價錢卻愈來愈便宜的機器人和自動化設備。全球電子大廠富士康就在2012年宣布,將在兩年內採用一百萬個新的機器人。
地球公司一方面加速整合,另一方面又積極採用相互連結的智慧型機器,形成正向回饋環路。換句話說,貿易和投資促使全球經濟高度連結,加上機器代工盛行,這兩股趨勢會相互強化。
談到機器代工對就業的衝擊時,我們有時會誤以為每當出現重大技術突破時,突然之間相互連結的智慧型機器就取代了大量人力,導致某類工作完全消失。但其實更常見的情況是,雖然網路連結的智慧型機器取代了大部分工作,但僅存的少數員工由於懂得充分發揮機器的效率,生產力也大幅提升。
所以,還沒被取代的少數工作,薪水較高,但相對的也需具備運用新科技的新能力。如此一來,大家更容易誤判機器代工帶來的整體衝擊,以為只不過是重覆大家過去習以為常的型態──舊工作逐漸消失,更好的新工作取而代之。
但今天不同的是,在科技發展的上升曲線中,我們已經來到更陡峭的坡段,而且不同的產業都出現相同的趨勢,形成的集體效應大幅削減了各行各業的工作機會。此外,許多員工也都缺乏新工作所需的技能。
新公司紛紛誕生,他們利用網路,以低成本和高效率,仲介各種外包工作。成功的線上人力仲介公司oDesk執行長史華特(Gary Swart)表示,各行各業的外包需求高漲,包括「律師、會計師、財務主管、甚至經理人」。
機器代工的趨勢也開始衝擊新聞業。西北大學智慧資訊實驗室(Intelligent
Information Laboratory)的兩位主持人創辦了Narrative
Science公司,他們利用電腦演算法分析體育競賽、財務報表和政府研究報告中的各種統計數據,並自動產生文章,供應報章雜誌。其中一位創辦人漢默德(Kristian Hammond)任教於麥迪爾新聞研究所(Medill School of Journalism),他告訴我,他們的業務快速擴展到許多新興的新聞領域。執行長法蘭柯爾(Stuart Frankel)指出,在他們公司上班的少數真人寫手已經轉型,他們設計新聞的模版、架構和角度,讓電腦演算法據以嵌入資料,進行分析。如此一來,他們「可以寫出數百萬則新聞報導,而不是一次只寫一則新聞。」
無論在已開發國家或新興經濟體,加速運用機器智慧,以及把工作外移到低工資國家,都進一步造成所得不均的現象。勞工丟掉飯碗,收入減少,而技術資本增值過程的獲益者,收入卻愈來愈高。
(摘自本書第1章,完整內容,請見《驅動大未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