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在大陸的真相1912-1937(上)
從南腔北調到「異口同聲」
摘錄自:大都會文化‧時事歷史報 電子報
- 中華民國在大陸的真相1912-1937(上)2013/11/7
★★從南腔北調到「異口同聲」★★
一場自上而下推動國語的運動,在 1927 年達到了高潮。
◆宣導「國語」◆
80
多年前,有一位非廣東籍人士來到大革命時期的中心——廣州學習,機會難逢,他非常高興。可是,學習班上課時,老師用廣州話教學,他一句也聽不懂,仿佛對牛彈琴。若要請老師講國語,廣東學員又不知所云,老師只好照顧多數。這位人士還說,他很羡慕廣東人的思想敏銳和辦事能力,想多結交一些朋友,但語言不通,想和鄰座交談也是面面相覷,無言以對。
第一個提出統一全國語音的人是中國語文現代化的先驅、福建人盧戇章,他是創制漢語的字母式拼音方案的第一人,於 1892 年創制用來拼寫廈門話的「切音新字」,在當時產生了很大影響。盧戇章主張普及中文拼音輔助教育,主張文字橫排,主張拼音字和漢字並用。儘管盧戇章最初主張以南京話為統一的語音標準,但他畢竟是「語同音」的首倡者,為日後他人主張推廣國語(普通話)提供了重要的啟迪。
此後,康有為在《新學偽經考》一書中又提出「書同文,語同音」的主張,福建人蔡錫勇則創制了拼寫北方白話的「傳音快字」,力捷三先後創制了拼寫福州話的「閩腔快字」和拼寫官話的「無師自通切音字」,江蘇人沈學創制了「盛世母音」拼音字,王炳耀創制了最終要統一於「北音」的「拼音字譜」,等等。
這裡特別要提到天津人王照,他創制了以官話為標準音專門拼寫「北人俗語」的「官話合聲字母」,主張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用「京話」為共同語,強調官話「宜取京話,因北至黑龍江,西逾太行宛洛,南距揚子江,東傳於海,縱橫數千里之土語,與京語略通。是以京話推廣最便,故曰官話。余謂官者,公也,官話者公用之話,自宜擇其占幅員人數多者」。
有識之士已認識到拼音文字比方塊漢字易學,但中國的方言隔閡太大,如果要搞拼音文字,前提必須是普及普通話。
◆推廣普通話◆
1902
年,京師大學堂總教習吳汝綸赴日本考察,發現日本已普及了以東京話為標準的「普通語」。受此啟發,他上書管學事務大臣張百熙,主張以北京音統一全國語言,並提出用王照的官話字母作為統一國語的工具。隨後,張百熙和張之洞等人聯名奏定《學部章程》強調:「各國言語,全國皆歸一致,故同國之人,其情易洽,實由小學堂教字母拼音開始。中國民間各操土音,致一省之人彼此不能通語,辦事多格。茲以官音統一天下之語言,故自師範以及高等小學堂,均於國文一科內,附入『官話』一門。」
1909
年,資政院議員江謙正式提出把官話定名為「國語」,臨危的清政府不得不採納了這個建議。1911年8月10日,清廷學部通過了《統一國語辦法法案》,決定在北京成立國語調查總會,各省成立分會,準備審定「國音標準」,編輯國語課本和國語字典等事項。然而未及實施,僅僅兩個月後,武昌起義的槍聲就將清王朝推翻。
中華民國成立的當年,民國政府臨時教育會議肯定了「國語」這個名稱,決定在全國範圍內推行國語。次年又召開了「讀音統一會」,會上各省代表爭論激烈,最後決定以北京語音為「基礎」,同時吸收其他方言的語音特點。會議最後以每省一票的投票方式決定了 6500
個漢字的逐個讀音,後人稱之為「老國音」。這種老國音是人造的南北方言混合物,難以真正推廣。這次會議還制定了拼寫老國音的「注音字母」,它一直用到1958年《中文拼音方案》正式公布為止。
發軔於 1915 年的新文化運動,在提出「民主」、「科學」的同時,又打出「提倡白話,反對文言」的旗幟,開始了文體革新。1917年胡適在《新青年》上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指出中國文體發展的趨勢:「白話文學為中國文學之正宗,又為將來文學必用之利器。」沒幾年,白話文的普及,正如胡適所預言的那樣。
◆終成不可逆轉之勢◆
白話文運動,逐步深入到教育領域。早在1916年秋,蔡元培等人組織了「國語研究會」,提倡「國語統一」和「言文一致」;次年,第 3 次全國教育聯合會議決「請教育部速定國語標準」,儘快推行注音字母。情勢所迫,北京政府終於在 1918
年公布《注音字母表》,並在高等師範附設「國語講習科」。一場國語運動在全國如火如荼地展開。
1919
年 4 月,北京政府在教育部下設「國語統一籌備會」,負責推行國語。把國辦學校「國文科」改為「國語科」的舉措,意義非凡,它使語文教育轉向口頭語教育與書面語教育並重,體現了普及國語的重要意義。
1924
年,「國語統一籌備會」對難以推行的老國音和注音字母重新修訂。會議放棄了人造的老國音,確立北京語音為標準音,剔除了入聲,為國語運動和後來普通話的推廣,做出了重要貢獻。
一場自上而下推動國語的運動,在1927年達到高潮,它對方言形成了巨大的衝擊。
南京國民政府設立了「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聘請知名學者和語言學家負責國語規範標準的制定和國語推行工作,國語運動正式成為政府行為。一時間,鋪天蓋地,又是出版國音字典、國語詞典,又是發行國語唱片,又是發表宣傳國語的文章。隨後,無論是電影還是廣播,國語都大行其道,加之學校亦是一片朗朗國語之聲,耳濡目染之下,國語在全國的影響日益擴大。國民講國語,已成不可逆轉之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