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1日 星期一

2013/11/11 「後EMBA時代,務實、多元是關鍵」

EMBA時代,務實、多元是關鍵

摘錄自:Cheers雜誌電子報                     2013/11/7
2013-11
Cheers雜誌158
作者:楊倩蓉

EMBA時代,務實、多元是關鍵

Cheers》雜誌「3000大企業經理人EMBA就讀意願調查」邁入第12年,除了學校總排名之外,今年也特別針對境外課程、筆試取消等最新趨勢分析解讀,是經理人選校評估及大學規畫EMBA課程的重要參考。

隨著各校EMBA招生日程起跑,發展已進入第二個10年,掀開「後EMBA時代」序幕後,台灣EMBA教育將出現哪些新走向,新變化?

從連續第12年製作的《Cheers》雜誌「20143000大企業經理人EMBA就讀意願調查」中發現,雖然EMBA學校品牌仍是重要考量,但能否建立多國人脈與跨領域學習,真正解決實務困難,成為更多經理人的需求,這股動力也帶領一些已念過EMBA的經理人再次回流精進。

台政大穩坐Top 12,清大評價不凡

在整體調查排行榜上,2014年經理人最想就讀的EMBA學程中,仍由台灣大學與政治大學蟬聯冠亞軍寶座,台灣科技大學也持續穩坐第3名。

台大在「就讀意願得票率」上,遙遙領先他校。然而,這群有意就讀台大的經理人,在「選校評價」10項指標裡,對台大的評價卻沒有非常突出的項目,顯示雖然大家都想讀台大,卻有更高的要求和期許。

反過來說,小班制的清華大學EMBA,雖是本次調查中較少數經理人心中的就讀選項,得票率2.39%,但他們選擇的理由相當明確,給出相當高的評價,使清大EMBA在選校評價的各項表現相對出色。

清大EMBA執行長洪世章指出,「EMBA已經是紅海市場,所以我們更要朝有特色的課程去做;我們不做大,但是要做得好、要做出口碑。」清大EMBA除了與對岸北京大學、北京清華大學交流頻繁外,今年更針對念過EMBA的畢業生開辦清華學堂,吸引回流生。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總排名Top 10學校中有兩匹黑馬,分別是台北科技大學與東海大學。

掌握分眾需求,北科大與東海異軍突起

從去年第11名躍升為今年第7名,北科大EMBA執行長范書愷表示,後EMBA時代,市場只會被重新分配,不會飽和。隨著各校走向區隔化經營,技職體系的優勢反而浮現;北科大正是挾帶著這種優勢,贏得許多中小企業主的青睞。這些中小企業主面臨財務、資訊及工業工程管理等各種管理升級的挑戰,需要的是實際解決問題的方案。

至於首度進入Top 10即名列第9,東海EMBA執行長張國雄指出,這幾年做了很多創新舉動,包括在課程上因應中部特定企業需求,例如針對建築業學生提供更多課程;採週末班與週間班並行,讓學生週一到週五間也可以修學。同時,從去年起引進企業主與授課老師聯合開課,讓學生獲得更多實務經驗。

這兩年,東海EMBA更首創不僅讓學生到中國南京大學修課,南大的學生也定期到東海上課,促進更頻繁的兩岸交流,種種改變顯然正逐漸發揮效益。

至於今年意外跌出Top 10的學校,分別是去年第7名、今年降到第12名的中央大學,與去年第8名、今年降到第13名的台北大學。

中央EMBA執行長李小梅對結果表示驚訝,她表示,中央招生情況不錯,學生就讀後的滿意度也高,雖然對結果感到遺憾,但會再繼續努力。

北大EMBA辦公室系主任邱光輝則表示,今年招生情況與往年並無差異,但或許因為北大位在新北市三峽地區,很多經理人不了解其實EMBA課程是在台北市校區上課,因此影響就讀意願。不過,名次異動是個警訊,日後北大也會強化EMBA上課地點的對外溝通。

在地經營口碑,經理人感受強

若分北中南區域來看,品牌力最強的台大EMBA,仍然具有跨區域的吸引力。南部經理人最愛的前5名學校中,除了中山大學與成功大學繼續穩坐第1及第2名外,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嘉義大學及南台科技大學都是新入榜的學校。

名次的變動,反映出這個時期各校在地經營的影響力。從每年都有新舊面孔交替的趨勢下,可看出經理人對於所在地附近學校的品牌營造、口碑聲譽還是相當敏感,因此會立即反映在就讀選擇上。

今年初因世界麵包冠軍吳寶春無法順利報考台灣EMBA,不得不遠赴新加坡就讀一事,讓台灣EMBA的申請、入學制度頓時成為輿論延燒的話題。究竟現在有多少經理人希望就讀EMBA?他們的需求是什麼?各校在「吳寶春事件」後,又有哪些創新做法?

期望建立多國人脈,大中華圈成焦點

首先,市場飽和的效應仍在持續。去年有32.85%的經理人正在就讀EMBA,今年降為25.84%;沒有計畫就讀EMBA的經理人也從去年的44.28%,上揚到今年的50.31%。時間、學費和已具備碩士學歷,始終是經理人對讀EMBA卻步的3大主因。

企業對員工就讀EMBA抱持的態度,亦逐漸轉向中性,5成受訪者指出所屬企業對此並不特別認同或反對,只有不到4成受訪者表示公司鼓勵。

既然讀EMBA已成為個人的投資行為,經理人對於效益的衡量就更明確。調查顯示,正在計畫就讀EMBA的經理人從去年的22.87%微幅上揚至23.85%,這其中,他們表現出了對國際化的強烈需求。

隨著大中華地區逐漸成為世界經濟重心,高達39.32%的經理人有意願就讀歐美大學在大中華的分校,或與該地設立的雙聯學位EMBA,這其中又以上海為首選地點,香港居次,第3則是新加坡。

究其原因,無論是到中國開疆闢土,或是跨國經營,都需要人脈與戰略。建立多國人脈、有國際觀可以開拓視野,成為經理人希望就讀的前3大主因。這也就是為什麼,若台灣的學校與對岸大學(排名在《金融時報》前100名)合作開設EMBA雙聯學位,高達50.95%的人表示有就讀意願。

嗅到這股需求的各校EMBA莫不積極拓展境外腳步,例如台大與上海復旦大學2010年合作成立「台大-復旦EMBA境外專班」,中山大學與上海同濟大學也相繼成立「中山-同濟EMBA專班」,互相交流兩岸師資,更為學員帶來兩岸人脈的鋪展。

另一方面,已在海外開疆闢土的台商,亦成學校極力爭取的對象。例如中興大學與上海社會科學院合作在當地招生台商班;北科大則因應泰國台商校友需求,今年直接到泰國開班招生。

中興EMBA執行長紀志毅表示,中興會特別為台商調整課程內容與上課方式,因為台商移動力強,不可能每週上課及交報告;而課程內容則因應台商在中國經營管理遇到的問題,例如賦稅與個人理財法規。在第三波服務業西進成為風潮後,很多台商服務業也開始主動要求,希望為他們開班授課。

取消筆試有利就讀意願,篩選須嚴謹

不過,由於各校對於境外班別有各種名稱,從境外班、台商班、總裁班到領袖班等,對於有意就讀的經理人而言,要清楚分辨各班別的差異實屬困難,就算到各大學EMBA官網去搜尋,也不見得馬上能掌握差異。難怪調查顯示,有高達6成的經理人表示對這些組別班名「不清楚,需要更多解釋」,甚至有1成受訪者說「沒有聽過這些名詞」。這個訊息值得各校注意,免得課程立意雖好,卻讓學生眼花撩亂。

從去年開始,各校紛紛取消筆試,改採口試加重計分後,確實對經理人是誘因。因為有60.94%的經理人認為這種調整會讓他們更願意就讀,其中68.65%的受訪者認為原因在於「口試比較能自由發揮」。當然,負擔減輕也不無效果,因為第2大理由即是「不需要花太多時間準備」。

只是,如何在取消筆試後,仍能保有嚴謹的入學篩選流程,顯然是伴隨而生的新議題。因此有37.82%經理人擔心,取消筆試會降低錄取門檻,影響班上同學的素質。既然建立人脈是就讀EMBA的主要目的之一,如何讓學員維持在一定的水準之上,成為衍生出的下一步工程。


在吳寶春事件喧騰社會,連總統馬英九都對此發言後,今年起一項最大的改變,莫過於不少學校都不約而同增設了「吳寶春條款」。

「吳寶春條款」效應,滿足要件即可口試

今年開始,教育部已經修正「入學大學同等學力認定標準」,放寬包括乙級技術士、業師、專業領域有卓越成就者,符合一定條件可考大學或研究所。事實上,很多學校過去常碰到白手起家的中小企業主想要學習卻礙於學歷不夠,讓校方也頗感無奈。中山EMBA執行長趙必孝說,如今報考條件放寬,加上筆試取消,等於讓這一類的中小企業主有了就讀管道,也解決了各校在招生上的瓶頸。

目前政大在每年招生時,會保留10個名額給類似吳寶春這樣具有卓越成就,卻學歷不夠的人,只要提出卓越成就證明,就能進入口試階段。今年暑假,政大也特別成立「卓越成就組」,主要招收沒有高學歷的企業主,予以短期訓練並發給訓練證書,政大EMBA執行長季延平說,報名狀況非常踴躍,他觀察學員也非常認真學習。

其他學校,像是台科大保留5個名額,中山則是保留全員招生十分之一的名額,都是只要滿足特定條件,即可過資格審查第一關,接著參加口試。

也就是說,成就再突出,卻由於學歷不夠而「連試都沒有機會試」的矛盾現象,未來已不復出現。這也可以說是「吳寶春效應」所帶來後續的正面衝擊。

每年《Cheers》製作「3000大企業經理人EMBA就讀意願調查」時,總會發現不少珍貴的線索,可做為經理人選擇和學校規畫課程的參考,今年也不例外。事實上,就像其他產業一樣,台灣EMBA教育也正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必須力求升級與突圍。在接下來的系列報導中,將進行更深入的探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