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8日 星期四

2013/11/28 「歷史給了張學良一個契機」

中華民國在大陸的真相1912-1937(上)   

歷史給了張學良一個契機

摘錄自:大都會文化‧時事歷史報 電子報 - 中華民國在大陸的真相1912-1937(上)2013/11/27

★★歷史給了張學良一個契機★★

張學良果斷易幟,使蔣介石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夢想成真。

◆不滿日本人的專橫◆

1928 4 5 日,蔣介石在徐州誓師,開始二期北伐,主要目的是討伐奉系軍閥張作霖。5 月下旬,國民革命軍已逼近京津地區。

張作霖是草莽出身,以投靠日本起家,後來成為奉系軍閥首領,所以他一直把日本當作靠山。隨著自身勢力的不斷壯大,張作霖對日本人的專橫跋扈開始不滿,逐漸想擺脫其控制,對此日本人很是嫉恨。在張作霖打算從北京撤兵回東北之前,日本人就緊鑼密鼓地開始實施拋棄張作霖、進而直接控制東北的陰謀。他們首先勸張「隱退」,但遭到拒絕,繼而威脅要解除他的武裝。與此同時,日本人開始四處調兵遣將,抓緊控制東北各戰略要地,等待下手時機。

5 月的一個晚上,日本駐華公使芳澤謙吉會見張作霖,提出簽訂中日合資修築吉(吉林)會(朝鮮會寧)鐵路的無理要求,張作霖以日本設法阻止北伐軍過黃河為條件,嚴詞拒絕。芳澤見張作霖不上圈套,進一步威脅說:「張宗昌的兵在濟南殺死幾十名日本僑民。他是你的部下,你對此事應負一切責任。」聽罷此言,張勃然大怒,沒給芳澤好臉看。之後,張作霖與日方關係更為緊張。

面對國民革命軍所向披靡,任北京「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的張作霖見大勢已去,於 6 2 日通電求和,被迫離京回東北老家。

臨走前,日本向張作霖發出最後通牒。仗著自己手裡還有幾十萬軍隊,張始終不肯鬆口。日方認為,既然幫助你張作霖消滅了對手,就應該俯首貼耳,滿足日本在東北的任何權益,不料事與願違。日本人越來越覺得張作霖是其侵占東北、實現「滿蒙獨立」的最大障礙,於是決定在他回東北的路上除掉這個眼中釘。

◆爆炸聲中的陰謀◆

6 3 日晚 8 時,張作霖乘坐的專車從北京開出。深夜,列車風馳電掣地開到山海關車站,黑龍江督軍吳俊陞專程在這裡迎候。

黎明前的寂靜,掩飾不住黑暗下的罪惡。4 日清晨 5 30 分,當張作霖乘坐的專車鑽進京奉鐵路和南滿鐵路交叉處的三洞橋時,隨著一聲巨響,專車瞬間解體。吳俊陞當場被炸死,張作霖身受重傷。

奉天省長劉尚清聞訊趕到現場組織救護,張作霖被送到瀋陽「大帥府」時已奄奄一息,經搶救無效,於上午 9 30 分左右死去。臨死,張作霖對壽夫人說:「告訴小六子(張學良的乳名),以國家為重,好好地幹吧!我這個臭皮囊不算什麼。叫小六子快回瀋陽。」

為防止日軍乘機行動,奉天當局決定對張作霖的死密不發喪,通電稱張大帥「身受微傷,精神尚好」。大帥府邸一切照舊,不露半點訊息。同時,當局下令全城戒嚴以穩定局勢。由於張作霖生死不明,日軍未敢貿然行動。直至張學良潛回瀋陽,才於 21 日公布了張作霖死訊。張死後,張學良繼任東三省保安總司令,開始主持東北大政。

日本製造了皇姑屯事件,但企圖建立「滿蒙新國」的陰謀未能得逞,轉而迫使張學良就範。6 25 日至 7 19 日,日本首相田中義一三次訓令駐奉天總領事林久治郎警告張學良,不得與南京國民政府妥協。

◆青天白日滿地紅◆

蔣介石常常駐足在一張大的地圖前,暢想著統一中國的大業。眼下,也只有東三省這一塊,還未被青天白日旗所覆蓋,這正是一個機會。

國民政府在出兵占領京、津後,決定和平解決東北問題。7 3 日,蔣介石抵北平,接見奉方代表王樹翰、邢士廉,要求東北易幟,服從三民主義。同時,派代表到東北同張學良談判易幟之事。

張學良與南京國民政府的頻繁往來,為虎視眈眈的日本政府密切關注。7 10 日,日本內閣召開會議,討論中國東北局勢。19 日,林久治郎再訪張學良,並轉交日本首相田中的信件,希望東北勿與南京國民政府聯繫,日本在軍事、政治、經濟諸方面願意給奉方大力援助。

鑒於日本政府的壓力,張學良與東三省臨時保安會及東三省議會聯合會在大帥府中經過反復商討,決定將易幟推遲 3 個月宣布。

日本人對東北易幟的粗暴干涉,引起南京國民政府的極端憤慨,他們一方面運用外交手段抑制日本,一方面對張學良加強政治攻勢。7 21 日,駐日公使汪榮寶赴日本外務省抗議奉天日本領事阻止易幟言行,干涉我國內政。23 日,蔣介石電告張學良,敦促東三省應從速易幟。25 日,蔣介石在北京飯店召見奉方代表,指出易幟為東北主權,不應受日本干預。同日,派方本仁為駐軍代表赴奉。26 日,張學良二次通電全國,表示「對國民政府服從到底」。28 日,張學良派代表呂榮寰到南京,進一步與國民政府磋商易幟有關問題。

伴隨著東北易幟進程的日愈加快,日本政府猶如急紅了眼的賭徒,對東北易幟反對得越加激烈。8 5 日,日本首相特使、前駐華公使林權助借參加張作霖葬禮之機,攜帶日本首相田中訓令以要脅。8 日,林權助偕林久治郎同訪張學良,再次轉達田中首相意見,聲稱如果東北不聽日本勸告,「而與暴亂的南方達成妥協之類事情,為了維護我國既得權利,則將不得不採取必要的行動。」並叫囂:日本政府對於東北易幟一事,一路要干涉到底。同一天,日軍在瀋陽舉行大規模演習,向張學良再三示威。

考慮到張學良的一時困境,南京政府許諾東北外交由中央應付。蔣還應允每月撥 1000 萬元給奉軍做軍餉,並同意東北「內政仍由現職各員維持,概不更動。重大人事,先由張請委,然後再由中央任命」。

南京政府的「提攜」,日方的不斷「鞭策」,使張學良進一步堅定了易幟的決心,他「投之以桃」,從各個方面加快了易幟的步伐。南京政府亦「報之以李」,108日,任命張學良為國民政府委員。12 26 日,任命張學良為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待易幟後發表。

由於東北方面和南京國民政府緊密配合,使日本人無隙可乘。11 月,日本首相田中不得不承認東北易幟是「中國內政問題」。

12 29 日的大帥府,張學良領銜發出通電,宣布東三省自是日起,「遵守三民主義,服從國民政府,改易旗幟。」翌日,國民政府發表任命,張學良為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

張學良不辱使命,果敢地邁出了這歷史性的一步。東北易幟,成就了蔣介石的統一之夢,也暫時阻止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步伐。

1930 9 月,張學良發表擁蔣通電,東北軍大舉入關,使蔣介石贏得了中原大戰。10 月,南京政府政要前往瀋陽參加張學良的陸海空軍副總司令就職典禮後,張學良即成為全國性的人物。11 月,他首度南下南京列席國民黨三屆四中全會,受到隆重歡迎,其分量等於原來閻錫山加馮玉祥的總和。是年底,南京政府在北平設副總司令行營,所有東北、華北各省軍事均由張學良節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