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0日 星期三

2014/8/20 「話說得生動漂亮 誰不想聽你的高見?」

話說得生動漂亮 誰不想聽你的高見?
 
摘錄自:Career職場情報誌 電子報                     2014/8/20
撰文◎陳培思

世新大學助理教授劉文英在美國擔任助教時,面對英文都比自己好的學生,上台演講總會緊張到胃痛。於是,她觀看美國最佳教師獎得主的上課錄影,學習他們怎麼整理段落、要點,如何轉折銜接,用紙筆把要講的內容寫下來,並不斷在鏡子前練習,讓自己博得滿堂彩。現在,劉文英生動的口才,是各企業爭相邀約講課的對象。

有機會講話 就要盡量說話

其實,口語表達沒那麼困難,劉文英強調,第一步就是:多打開嘴巴練習說話。

隨著MSN即時通、智慧型手機興起,許多人變得惜字如金,先是懶得開口,不知不覺變成不會開口,只會透過電腦說話,忘記如何面對面溝通。

劉文英強調,「如果你覺得和別人溝通有困難,那就減少使用中介媒介溝通,能講電話絕對不用網路,能面對面絕不用電話,回到人群中,逼自己說話,才有可能把話說好。」

「請找『活人』練習說話,就這麼簡單!」劉文英認為,加入需要互動溝通的服務型社團,是鍛鍊口語表達的好方法,因為彼此是夥伴關係,從共通話題延伸,談話比較沒有壓力。

話要說得漂亮 準備不可少

口語表達清晰的人,往往會被認為頭腦清楚,說的話容易被聽見,意見會被重視;反之,辭不達意則會給人思路不清的壞印象。

大多數人話說會辭不達意、毫無章法,都是緊張造成的,而消除緊張的不二法門就是事先準備。劉文英說,「即使辯才無礙的名嘴,也都是經過日積月累的練習、無數次的準備,熟悉可能面臨的狀況,才能從容應對。政治人物在面對記者麥克風時,事前大概也預測到會被問什麼問題,在腦中模擬過如何回答,否則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也會無話可說。」

以下11個練習,對於提升口語表達能力大有幫助:

演練1 找一個「替身」做模擬

劉文英強調,講話要「因人而異,因地制宜。」面對的角色不同,表達方式也有所不同,要掌握「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原則,視講話對象及情境做調整。不過當你面對上位者、或是不熟悉的對象時,難免會心情緊張、說話亂了套,因此不妨從身邊的人或電視上,找一個類似的角色,預先揣摩如何與對方溝通。

例如電視裡老闆很愛刁難員工,雖然不見得所有老闆都是如此,但如果能預設最壞狀況演練,跟老闆溝通時心裡就有譜,知道接下來如何應對,不至於當場語塞。

演練2 :活化非語言使用能力

人從一出生就會使用「非語言訊息」,不只有說話,包括聲音、表情、動作都是在溝通,當嬰兒用手指著東西,搭配表情,大人就知道他是想要還是討厭那個東西。然而成年之後,人們開始減少使用非語言訊息,逐漸遺忘這個天賦能力。

因此,可以試著不用任何話語,把想說的話「用手比出來」,像演默劇一般,透過表情和手勢傳達出自己的意思,活化非語言訊息的使用能力。
 
演練3 :把要說的內容寫下來

不管是簡報、演講或平常溝通,都可以先將內容寫下來,把思緒釐清楚。例如想跟主管請假卻又害怕,就把要說的重點寫下來,預想開頭要怎麼說?可能遇到什麼情況?被拒絕時該怎麼應對?

劉文英說,「不寫下來很快就忘記,再加上緊張,臨場時可能講得支支吾吾。」如果寫下來,腦中有印象,遇到狀況時,就能馬上搜索記憶應對。而且寫下也有助於修改,可調整語句結構,使表達更順暢,不至於講到一半忽然想起,前面有哪裡忘記說了,又倒回去補充,讓聽者感到混亂,甚至一頭霧水。

演練4 :對著鏡子練習

自己就是最好的聽眾,也是最嚴格的老師,「如果講給自己聽都不舒服,就別期望他人聽起來會賞心悅耳。」劉文英說。

對著鏡子練習說話時,要張開耳朵聽自己的聲音,每個字是否有說清楚?意思是否講明白?而且要選擇全身鏡,以便調整動作姿勢,包括眼神是否閃爍?是否壞習慣站三七步,或是身體不自覺扭動?手勢是否有高過於腰,讓對方能看清楚?甚至講電話時,面前也可放個小鏡子,看看自己說話的表情,是否需要修正。
 
演練5 :條列式組織內容

許多人常犯的毛病,就是想到什麼說什麼,講起話來長篇大論,令人摸不著頭緒。劉文英建議,可用條列式整理內容,達到簡潔俐落條理分明。不過在列舉分項時,最好控制在3點以內,每點陳述不超過1分鐘,讓聽者容易瞭解記憶。

再者,事先要想好段落之間的邏輯關聯,別跳躍式地讓聽者跟不上,並且避免來來回回,不斷補充前面遺漏的地方。
 
演練6 :把聲音勇敢放出來

音量的大小與「自信」有關,音量太小,不但聽者覺得很吃力,索性放棄繼續聽下去,更令人質疑你是否對自己所言缺乏信心、充滿不確定性,才會顯得畏畏縮縮。因此,請練習把聲音放出來,確保別人清晰聽到你說的每一個字。

演練7 去除擾人的贅字

許多人說話時,習慣用「這個……」、「那麼」、「然後……」做為句子和句子的連接詞,這些贅詞和上下文意義沒有連貫,也沒有因果關係,只會干擾聽者解讀訊息。

不斷重複贅詞,聽起來像口吃,令人不耐煩。而胡亂使用連接詞,更會造成聽者的困擾,例如:「因為……」起頭的句型,會讓人期待聽到「所以」,如果加入不必要或不正確的連接詞,打亂句子的前後關連性,聽者解讀起來會很吃力。

演練8 練習說故事

同樣的故事,有人說起來津津有味,有的人卻索然無味,差別就在於組織結構和表達能力。劉文英建議,平常可藉由說故事,練習口語表達,把自己想分享的故事試著說給幾個人聽,根據對方的反應做修正。同一則故事說到第5次,大概就能拿捏吸引人的節奏,講得生動精彩,進而掌握把故事說得動聽的訣竅。

演練9 :包裝訊息 勾引聆聽興趣

溝通是雙向的,不是說給自己聽的,有人說話老是讓人昏昏欲睡,就是因為沒有抓住對方想聽什麼。通常對方感興趣的,都是跟他相關、或者重要急迫的事,從這個角度來「包裝訊息」,才會讓人有想聽下去的吸引力。

在說話的過程中,要隨時注意對方反應,如果聽者已經不太搭話、眼神游移、身體往後靠,都是顯示不耐煩的警訊。

演練10 先一步發洩掉情緒

情緒太高或太低,都難以達到有效的溝通,尤其處在生氣等負面情緒時,盡量不要開口,這時候說的話難免言詞激烈,容易衝動說錯話。劉文英建議,可藉由預先練習,先一步把情緒發洩掉,以免太多的情緒影響溝通。例如,你已經事先預想老闆可能拒絕你的加薪要求,自然不會當場火冒三丈,說話失去分寸。

演練11 :找個合身的參考對象

「什麼是最好的表達方式,並沒有一套標準,」劉文英說,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表達方式,有人說起話來很有親切的鄉土味,就不必非得學別人字正腔圓、咬文嚼字,那就像是穿上不合腳的鞋,走起路來既不舒服又彆扭。不妨挑一位和自己風格相似的公眾人物,探索他說話的魅力所在,做為參考對象。

小心!玩笑可能砸了你的招牌

幽默通常被歸類為個人優點,也被視為最棒的人際潤滑劑,然而劉文英提醒,「玩笑不能隨便開,否則可能造成反效果。」例如在專業的簡報場合,開了一個和主題不相干的玩笑,會讓人覺得你沒進入狀況。
 
卡通片經常出現主角滑倒、令人捧腹大笑的橋段——會令人發噱的,多半是看別人出糗,好笑的通常不是好事。況且,幽默主題有時涉及種族、性別、性暗示、生死,言者無意、聽者有心,每個人對於好笑的共識並不同,容易誤觸地雷。
                  
那「自娛」總安全吧?不,開自己玩笑比較適合位階高的人,可增加親切感,拉進彼此的距離。但劉文英提醒,對一般人來說,開自己玩笑就像一把兩面刃,雖然可以逗樂其他人,卻也傷害自己的專業形象,等於邀請大家一起嘲笑你,漸漸地大家會習慣把你當丑角。

有些人喜歡開自己肥胖的玩笑,例如「我這胖子活動老是慢一拍」,久而久之,別人會覺得你真的動作不敏捷、反應遲鈍。尤其不要拿自己的專業能力開玩笑,會計師如果一再自嘲是個「拿著計算機隨便按一按的人」,會讓人覺得你是個做事隨便、不牢靠的傢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