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1日 星期五

2014/8/1 「從人口、人力到人才,吳思華的三大挑戰」

從人口、人力到人才,吳思華的三大挑戰

摘錄自:Cheers雜誌電子報                     2014/7/31
2014-07
Web only
作者:盧智芳

Cheers雜誌電子報 - 20140801
圖片來源:黃明堂

蔣偉寧因論文風波請辭,教育部長職務懸缺兩周,今(29)日行政院今天宣布,教育部長由現任國立政治大學校長吳思華接任。吳思華是管理學界傑出學者,曾任國立大學校院協會理事長。

懸缺了半個月的教育部長一職,終於在今天確認由政大校長吳思華接任。59歲的吳思華在管理學界是個響亮的名字,他的著作《策略九說》,更是所有管理科系學生的必讀教材。

所謂策略,不外乎有限資源的重點選擇。在各方注目下,這位策略大師又會對台灣的教育體系提出什麼樣的策略?

鬧得沸沸揚揚的12年國教改革、大學退場、技職教育等難題,固然每一個都是吳思華的燃眉之急,但台灣真正需要的,恐怕並不是他只顧著解決眼前的問題,把力氣都放在拆除地雷上。

對吳部長更多的期許,是放眼5年、10年甚至更久以後,台灣從人口、人力到人才上,必須面對的全新考驗,能在吳思華手中畫出應對的脈絡。

以人口來說,民國105年,距離此刻已不到一年半的時間,將是台灣勞動力人口的「大限」。15歲到64歲的勞動力人口,將破天荒地首度出現負成長。此後未來10年,每年減少13萬人。

這樣的企業和職場運作,會出現什麼樣的變化?「有將無兵」的企業要如何打仗?人口衰退直接導致的人力不足,將引發史上最大的職場板塊震盪。

而作為銜接企業與學校的「最後一哩」,高等教育對於「人才」的決定性無庸置疑。儘管從104學年度起,大學若連續兩年註冊率未達7成就要減招,但根據教育部101學年度資料,162所大專院校中,已有22所學校的新生註冊率不到7成。

換言之,在談大學退場機制以前,到民國105年,對這已經極其有限的青年人口來說,還有不小的比率是來自「品質堪慮」的大專院校。「量」不足的同時,「質」也出現危機,怎麼不令人雙重地憂心?

去年5月教育部出版的《人才培育白皮書》中即指出,未來10年,台灣平均每人生產力需要達到目前的兩倍,才能維持現有國力。

怎麼做,才能讓每個人都發揮200%的生產力?在這個前提下,現在的教育該給年輕人什麼樣的準備和資源?

從人口、人力到人才,三者環環相扣。橫在吳思華面前的,不是教育制度的改革而已,更是一個真正會「動搖國本」的議題。從這個角度去思考,所有眼前作為或許就能找出具備一致性的論述,而非又落進政黨、利益團體、學校、家長的無盡拔河中。這也才是人才與企業之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