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山寨震撼—複製王永慶
摘錄自:天下雜誌電子報 2014/8/19
2014-08-20 天下雜誌 554期 作者:陳良榕
圖片來源:天下雜誌 |
這一次撰寫封面故事的《天下》主筆陳良榕,在編輯會議上,活靈活現地講述了一個複製王永慶的傳奇人物。
一位中國泥水匠陳建華,因為崇拜王永慶、模仿王永慶,二十年來,參觀、學習、引進、消化、吸收之後,已經超越台塑集團。他在大連港打造一個全中國最大的民營化纖基地,成為台灣純對苯二甲酸(PTA)的最大競爭者。
他大幅擴張產能,供應下游的江蘇、浙江紡織大廠,結果台灣PTA出口從二○一一年的一○八一億台幣,兩年之間萎縮到只剩近兩成。
陳建華再也不需要向王永慶創辦的台塑集團學習,山寨已經走向自主創新。中國不只複製王永慶,還要複製聯發科、台積電。
「山寨」在中國社會有一種劫富濟貧的合理性。中國作家余華發現他的著作《兄弟》被盜版,他告訴攤販,「這是盜版。」
「不是盜版,」攤販認真地糾正他的話,「是山寨版。」
余華分析,中國人普遍認為山寨現象是社會弱勢群體面對強勢群體的革命行為;是打破落後國家被先進國家技術箝制的快速捷徑。所以山寨抄襲正規產品,可以節省研發經費、壓低價格、襲捲市場,成為市場老大。
中國的是非混淆,在山寨現象展露無疑。
八月,聯發科傳出離職員工涉嫌竊取機密資料,並提供給香港商鑫澤數碼,資訊可能流向競爭對手中國企業展訊。這不是偶發事件,而是屢見不鮮的企業無間道,特別是兩岸產業從互補變成競爭關係之後,愈演愈烈。
面對直接的競爭,要先認識所謂的「中國模式」。幾個特色不外乎是國家強勢主導的市場經濟、國有企業擔任發展民族產業的推手,充分利用市場換取技術,最後階段達到自主創新。
雖然中國最近以「反壟斷法」打壓外商,背後原因是中國過去讓了市場,卻依然無法掌握歐美企業核心技術。但大體來說,中國模式所帶來的進步是突飛猛進的。
如果了解中國模式,小國台灣的競爭策略不能拚規模,而是比優勢、比誰更能技術創新、貼近市場、洞察消費者需求?所幸,我們仍有一群番薯企業家,精銳創新,奮戰不懈。
Under 40,新起的一代
本期的特別企劃「我無所畏」,報導台灣四十歲以下新起的一代。就如同《天下》主筆馬岳琳對他們的描繪,這群年輕人擁抱理想大於金錢,看重意義多於利益,追求信念之美,也堅持生活之美。他們相信世界可以改變,並且勇於成為那個改變。
請傾聽新世代的聲音,因為我們風雨同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