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9日 星期四

2013/12/19「一年200趟 高鐵就是我的實驗室」

【建國中學學生 吳承儒】

一年200趟 高鐵就是我的實驗室

摘錄自:天下雜誌電子報                        2013/12/17
作者:鄧凱元    攝影:鍾士為   來源:天下雜誌536

天下雜誌電子報 - 20131219

別人搭高鐵圖的是舒適、便捷,建中學生吳承儒卻自掏腰包、「坐」在車廂地板,只為在自我的科學旅程中,探求真理。

目前就讀建國中學一年級的吳承儒,讀國中時最常瀏覽的,是美國地震資訊網。

國中時,他無聊鍵入英文老師Iris的名字,無意間發現了縮寫也是IRIS的地震資訊網。

其中,一篇文章的標題十分吸引吳承儒。點進去後發現,美國有位女博士生把筆電內測量電腦是否劇烈晃動的加速感應器,運用到地震的測量上。她的做法是,將地震時加速度感應器所蒐集的資訊,以她所設計的QCN軟體轉換,讓一般的筆電也能具備地震儀的功能。

某天,喜歡蹲在廁所裡發呆、看書的吳承儒突然想到,同樣的原理也可用來測試高鐵行駛時上下震動的幅度,進而測量地層下陷對高鐵的影響。

當媒體都報導雲林地層下陷引發高鐵行駛不穩,他搭高鐵做實驗後卻發現,高鐵上下震動最劇烈的地段是在苗栗。

吳承儒:高鐵上的小科學


他以「高速鐵路差異沉陷的新測量方法」,連續贏得了第51屆全國中小學科學展覽會第一名,和台灣國際科學展覽會地球科學組二等獎的殊榮。

整段經歷更被Google拍成影片,引起網友廣大迴響,贏得「高鐵上的科學家」封號。

他,是怎麼做到的?

戴著黑框眼鏡,身穿藍色建中外套的吳承儒,和所有高中生沒有兩樣。不過,他把科學實驗當作興趣。原本只是應付科展的研究,「現在已經做上癮了,」他說。

為了驗證高鐵是不是如媒體所報導,受到地層下陷的影響,他一年內共搭了200次高鐵,最高紀錄曾一天連續來回台北與台中6趟。

因為要節省時間,他常常從南下列車的第9節車廂,也是最靠近樓梯的車廂衝出,利用列車交會的兩分鐘,搶搭同時間進站的北上列車。「連保全人員都認識我了,」他笑笑地說。

而別人搭高鐵都坐在椅子上,他為了測得最準確的數字,卻拿著筆電坐地上。

他將電筆180度展開並置於地上,以GPS系統和美國博士生所研發的軟體,記錄高鐵從高雄到台北的震動幅度。

這200趟的高鐵,花掉台幣近15萬元。這筆錢,全部是吳承儒向爸爸借來的。不過,家境小康的吳承儒卻十分節省。搭公車時,為了省下一段票的錢,吳承儒總是多走一站,在緩衝區內上車。

下課後,因為家裡沒有第四台,沒有自己的手機,上網幾乎是他唯一的娛樂。不過,他所瀏覽的網頁,大部份和科學有關。

地震資訊網,讓他思考如何以筆記型電腦,測量地層下陷對高鐵的影響;他還上網看耶魯大學線上課程,學會如何把搭高鐵所收集來的資料,轉換成有意義的數據。

國二那年,他和其他兩位同學,以這些數據和原理,計算出高鐵行進時上下位移的幅度,獲得科展第一名。7公分,是他們在國二參加科展時,所算出的數據。

不過,科展結束後,他卻接到高鐵方面打來的電話。「7公分高鐵早就出軌了,」高鐵人員提醒。

吳承儒分析,可能是因為實際測量的次數不夠多,以及理論方面的缺失,導致數據有誤。

國二時所進行的研究,他和伙伴們只搭了40多趟高鐵,「分一分北上南下,單一路段只有8筆資料,統計上實在沒有太大意義,」他承認缺失。

他再接再厲,找更好的方法算出正確數據。吳承儒打電話給高鐵,問到了高鐵所測得的數據,以及高鐵所使用的測量方式。接著他補搭了150多趟高鐵,把同一個路段的數據,由8筆提高到30多筆。

國三這一年,他再度提出新的數據與計算方式參賽,並連續兩年獲獎。

當大部份學生把科學視為最困難的學科時,吳承儒卻從不斷的嘗試與實驗中,從科學研究得到成就感與突破的喜悅。

「定性的東西夠了,定量的東西不夠,」是評審給他的建議,也是以自我學習為樂的吳承儒正在努力的方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