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講義
飲食有度,膾不厭細
摘錄自:講義雜誌電子報 2015/3/18
文/Dominique Loreau;譯/張之簡
準備一只木碗
營養學的最理想目標,是每餐攝取有限的幾種食物,這樣更易於消化和吸收營養。
有些民族各個世代健康又長壽,是因為他們擁有良好的飲食傳統。喜馬拉雅人民的日常飲食是米飯,兩、三條烤製的小魚和自家種植的蔬菜。中國百歲人瑞的飯食是玉米粥和一、兩種炒蔬菜。
至於我的日常飲食,則是我擁有的一只好看木碗,它的容量已夠滿足我生理所需食物的分量(據說胃像拳頭一般大)。這有助於我限制自己的選擇:一點米飯、一湯匙量的綠色蔬菜、一小塊魚(或一顆雞蛋、一小塊豆腐),撒上一些芝麻、香草和香料。冬天盛一碗濃湯,夏天則是裝一碗沙拉。
在節慶之外的日子,東方人的一頓飯,常只吃一碗米飯、一碗湯或一碗麵條。
木碗象徵以理想、道德為生活準繩的隱士們的貧窮樸素,無聲地抗議著這個依靠剝削其他地方億萬人民為生的西方社會的放縱富足。
講求飲食的美觀和環境的優雅
在令人陶醉的環境下完美呈現的一道菜,讓你不必放開胃口,就能大呼過癮。淺嘗即止,高品質的飲食有很多方式讓我們饜足。
美好的生活,就是在生活的每一刻都能有所感動。如果就餐環境惡劣,你會用過多的食物來彌補美感需求的缺失。為了就餐而梳妝打扮─換上得體的衣服,整理一下髮形,讓自己的面貌一新。找到對自我的良好感覺,就不會囫圇吞棗了。
餐桌和餐具儘量符合美感。不要總是窩在餐桌的一角,不要使用塑膠和紙製品,只要你的餐桌上不再出現這兩種材料,你的生活將煥然一新。老一輩日本人,只用手工陶瓷、木器和漆器。我相信用這些餐具,即使只是盛裝一小塊蘿蔔,也帶有無與倫比的美感。隨著戰後大規模工業的發展,孩子們在塑膠環境裏長大,分不清材料的高貴和庸俗。塑膠製品只應該待在冰箱裏。
人們或許會批評我,認為這只是無意義的細枝末節。但我們正是憑藉這些細微之處,把日常生活變得豐富無比。這些細節提醒我們生活是快樂的。饜足的感覺並非來自數量,而是來自品質─食物、環境,和我們的精神品質。
據說,沙漠裏的艾賽尼派門人要在飲食前沐浴,然後身著禮服,聚集在小聖堂裏,他們只取一次餐,只用一只小碗做為餐具。
用幾根蘆筍、一尾烤魚、剛出爐香噴噴的麵包、口味適中的乳酪宴請你的賓客,不要因為這頓飲食不夠豐盛而感到抱歉,我們這個社會已經忘了健康飲食帶來的快樂。現今的食物之所以需要過度包裝,是因為它們已經被剝奪殆盡,失去了天然滋味。
我們或許應該把「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的飲食習慣奉為圭臬。這個教派不得食用任何經過化學方法處理的食物,只能食用百分之百的天然食品。不用說,他們的教眾很少有人生病。
夏克教派同樣只食用極為可貴的新鮮食物(自己種植),並且只使用香草做調味品,與法國「新式烹飪」相去不遠。
細嚼慢嚥
不必計算熱量,不必餓肚子,也不必花錢買減肥藥。你該做的,是保持清醒意識,注意自己的想法和感覺。
所謂合理的飲食,就是細嚼慢嚥,對食物和身體抱持尊重。控制進食方式,就是控制體重。在吃下一口食物前,做一次深呼吸,排解壓力和負面情緒。只有細嚼慢嚥才能享受食物的味道。
我們每日所需食物,包括三把蔬菜、兩份水果、六份固態食物(麵包、米飯或麵條)和少量蛋白質(魚、豆腐、雞蛋或肉類)。此外,每周兩次豆類(四季豆、扁豆、豌豆)。一般情況下,兩百克的米飯、麵包或麵條,一百克的蛋白質(魚、肉類、豆腐)和蔬菜就夠人體一日所需。總之,所有食物加起來不超過一個拳頭或柚子大小。除了特殊情況和節慶之外,在平常日子使用簡單食材,可以縮短烹飪時間。
在古時候的日本,廚房是神聖場所,是準備能精進內心的菜肴之處,日本人認為飲食是生命和思想的創造者。即使在現代,唯一讓他們感到滿足的食物,仍是每餐最後上桌的米飯。對於其他食物,他們只是品嘗味道,用筷子夾起少許淺嘗輒止,因為他們知道,對美食的真正品味和點到為止的絕妙之處,只有在某種程度的禁慾下才能體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