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長吳思華:12年國教 要釋放國中的活力
摘錄自:天下雜誌電子報 2014/8/5
2014-08-06 天下雜誌 553期 作者:林倖妃
圖片來源:王建棟 |
行政院宣布政治大學校長吳思華擔任教育部長第二天,吳思華接受《天下》獨家專訪。他的臉上沒有太多表情或微笑,每句話在出口前,總是習慣性地頓了又頓,心事藏在眉宇間。
受訪前,他才從幕僚口中得知,政大學生和校友對他的出線,似乎噓聲比掌聲多。「我有一點點詫異,」他說,因為學生列舉的事情,「都已經溝通過,而且溝通不只一次。」
他給的,不是我們要的
他的「溝通」,顯然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認識吳思華的人都知道,他在任內開辦「六長會議」,要求教務長、訓導長等和學生面對面;他也建立校務建言系統,如同台北市一九九九專線,行政人員限時對學生意見妥善回覆。
「他花了很多心力做校園規劃,也重視教育體質改革,」政大前學生會長林威呈列舉,吳思華任內將山上的球場移往後山、蓋起宿舍,和國防部斡旋多年爭取指南山莊作為校地,並開辦政大書院,「但他做的不是學生要的,」他點出關鍵。
學生關心的,是走在多雨的政大校園內,會不會滑倒,以及搭公車上課方不方便,協助他們解決日常生活遭遇的問題。但不可諱言,他在任內除增加國際交換學生的比例,更打造一個多元文化的學習環境。
如今,台灣需要什麼樣的教育部長?在十二年國教紛爭未決、少子化將引爆大學倒閉潮、大學評鑑引導的學術方向等重大議題上,需要更強的領導力來解決。作為一個管理出身的教育部長,吳思華具有執行力,也有熱誠培養創新人才,希望帶領台灣社會轉型。
但社會也期盼教育部長能有宏觀的視野,為台灣教育這艘迷失的大船,訂出更具體的方向和目標。
學管理出身,以教育為志業的吳思華,要如何讓年輕人實現夢想、讓企業轉型、政府改變?他能為台灣的教育,帶來什麼樣的願景?
---------------------------
問:是什麼因素讓你決定接任教育部長?
答:我們念管理都說,有問題就要勇敢地面對,想辦法去解決它。我一直都在學校裡面服務,對現在的教育有很深的感受。
我曾在教育部推動「創造力教育」,負責草擬《創造力教育白皮書》,從二○○一年到○五年的第一期推動工作,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台灣基層的活力、創新力其實是非常豐富的。
教育沒有最好,只有最適合
如果我們今天有機會把這個東西釋放出來,其實對台灣來說,就是很大的一股正面力量。當時的「創造力教育」是在國小、國中、大學推動,還包括成人、社會教育。最大的瓶頸其實是卡在國中,就是為了考高中。
問:因為考試的壓力嗎?
答:在國中階段很難推,很明顯就是因為有考試。所以十二年國教在方向上是對的,釋放大家的活力。如果我們可以把這個事情處理好的話,就好像今天看到當年的九年國教釋放了國小的活力是一樣的。
問:大家最大的疑慮,就是你對於國、中小教育並不了解,你要怎麼樣去化解各方的質疑?
答:現在大家心裡最焦躁的就是,學生不滿意、家長不滿意,其實學校也很不滿意。我相信不會有「最佳解」,但是一定可以找到一個「最適解」。
如果從原則上來看,它就兩個處理,第一是建立多元價值,第二是有更多的第一志願學校。這兩方面都需要做更多的努力,在制度上漸進式地改變。
問:外界對大學學校評鑑與教師評鑑的指標有很多意見,未來你的做法是?
答:其實現在教師評鑑基本上都已經下授給各個大學了,坦白講,一個生態的改變要一段時間。
改變需要慢慢醞釀,但是價值跟觀念的調整可能更重要。最基本的就是自問:我們做研究的目的是什麼?我今天做很多知識的研究應用,希望讓誰得到好處?如果我們這些事情可以想清楚的話,其實就可以比較容易去改正。
研究型大學最基本的指標應該是你所培育的博士班學生,有沒有辦法被國際一流的大學爭取,而不是只算老師的論文有多少。
應該把心放在學生的身上,回歸到教育的本質。教育部要認清,你所照顧的是學生,包括博士班學生、碩士班學生、大學部學生、技職部的學生,還有中學、小學的學生,那個才是你真正應該去思考的問題。
所以,未來和大學校長討論的大學學校評鑑就是兩個指標,第一個是你的知識能夠解決在地的問題,不管是在科學也好、疾病也好、人文社會科學也好,如果我們的相關性更強一點的話,那其實對台灣經濟社會轉型就會有貢獻嘛!另外一個是你的知識和研究,應該讓你的學生為傲,對不對?
問:你自己本身的專長是管理,為何卻將教育當成志業?在你心中,描繪出的教育願景是什麼?
答:教育的重點與方向跟經濟社會的轉型,要有更多的連結,我覺得這是我們的責任。
經濟與教育互為因果
台灣經濟社會不能轉型,高等教育不能夠置身事外,因為我們提供最重要的人才!如果我們提供的人才都沒辦法有助於轉型,就沒有幫助到這個社會。
與其說我對教育有熱誠,不如說是關心年輕人。我一直覺得應該讓年輕人有更多實現夢想的機會。我在商學院教書的時候,學生很優秀,他們現在都比我更優秀,世界似乎是美好向上。但是我當校長的這八年,確實有很大的心情上的改變,因為我開始看到其他科系學生的畢業情況。
譬如說我可以在學校、在各種活動中看到他們有很傑出的表現。我都覺得說:哇!這麼耀眼的學生,如果我是老闆,我一定會想要用他。
可是當他們畢業的時候,其實找工作不是太順利。我覺得這跟大環境有關,這也是我們現在心情上最大的壓力。即使是政大的學生,找工作都不是非常順利,跟我在企管所不一樣。
我們真的是得在轉型上多花點力氣,教育要轉型、經濟要轉型,兩個互為因果。今天台灣的企業不能轉型,企業管理教育不能夠撇清責任。我們今天沒有培養出新一代的企業經營者,就沒有辦法創造出更大的格局!這件事情,大家都應該要去努力、去承擔。
另外,在一個多元的社會裡面,如何讓各基層的創意能夠有更多的發揮,幫助大家實現一個屬於自己的夢想?
我基本的想法是,我們要積極地去做教育創新,而教育創新的定義應該是讓它更多元,有更多不同的實踐的可能跟方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