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要嘗試的心靈旅遊處方
摘錄自:Cheers雜誌電子報
2014/7/31
作者:蔡茹涵 / 2014-02
Cheers雜誌161期
從小到大,人人都有旅行的經驗。但是,什麼樣的旅行最有療癒效果,能讓你在出發之後,心靈真的放個假、喘口氣?《Cheers》雜誌整理出3種形式各異的「旅行處方箋」,做為你下次收拾行囊前的參考。
處方1:一個人出發,自在獨處與沉澱
誰說旅行一定要呼朋引伴、成群結隊?一個人旅行,自己吃飯、住宿、移動、探索,一樣可以很自在。少了旅伴的干擾,更能心無旁鶩的敞開懷抱,享受融入當地文化的樂趣。
對日本老牌雜誌《生活手帖》總編輯松浦彌太郎而言,一個人的旅行是生活中必要的養分。他曾於《旅行的所在》、《自在的旅行》二書中指出,自己只要帶著3樣東西,就可以隨時出發──不是盥洗衣物,而是心愛的杯子、湯匙、外加一本書。前兩者是為了保持輕鬆,「讓自己隨時有家裡的自在感覺」,而好書則是單獨旅行時不可或缺的物品。
習慣一個人,為松浦彌太郎養成了獨特的旅遊習慣:他不買地圖或旅遊書、也不上網蒐集資料,而是靠雙腳、以散步的方式小範圍尋訪,在離開這座城市前,手繪出自己的「旅行地圖」。
比如2007年造訪台北時,他曾花了近5天停留在永康街、古亭與師大商圈一帶,傳統早餐店、二手書店、老人家打太極拳的小公園,都化為手繪地圖上的風景。正如同他的名言:「即使是一無所知的地方,也必定有耀眼之處,要由自己親自將這些耀眼的美好一個個收集起來。」
一個人旅行的另一層收穫,在於可以沉澱下來,透過難得的獨處時間,與自己產生對話。對此,經常獨自旅行的著名音樂人姚謙特別有感觸。
他在《一個人的品味》書中寫道:「對許多人而言,一路與人分享並交換心得是必需的..可是對我來說,那些新的養分與經驗,如果及時討論而定義下來,就少了自我咀嚼思考的空間了!」他認為,如果能將所有感受清晰地留在心底,等待時間沉澱,將會更完整的「內化」為自己的東西。
處方2:來趟冒險,挑戰極限激發想像
習慣了安逸行程,不妨嘗試挑戰自我極限的冒險式旅行,也許更能激發出你心底未曾想像過的種種思考!
事實上,這種挑戰未知、甚至頗具危險性的旅行方式,不僅在歐美國家行之有年,也受到不少名人推崇。趨勢科技董事長張明正、文化長陳怡蓁夫婦,就是著名的愛好者。
曾經,他們一起深入亞馬遜雨林,嘗試喝樹汁、吃蟲子、用樹葉生火來「野地求生」,也曾一起前進西藏拉薩,努力克服高山症,歷經10小時方抵達世界最高的廟宇絨布寺。
「除了辦公桌以外,人生還有許多未開發的世界等著你去探險,」張明正曾表示,「你會親眼見識到大自然的力量,那對心靈是很大的衝擊。」
經過「大冒險」的洗禮,以往放不下的,很可能從此豁然開朗。試想一下,當你克服生理上的恐懼,靠著意志力完成高空彈跳、穿越大戈壁或攀登冰封中的大雪山等任務,發現本來所不熟悉的「另一個自己」,還有什麼能令你耿耿於懷呢?
處方3:相機之外?改變記錄旅行的方式
如果一時間無法採取前兩種做法,你還有另一種選擇:改變「記錄旅行」的方式。只要換個媒介,感受將大不相同!
一般人習慣用相機留住旅途中的影像,或以文字記錄心中感受。但是,姚謙卻習慣以氣味、聲音這2項「非視覺」的元素,留住旅行的記憶。
「氣味的記憶不需要刻意保留......每個地方空氣中的氣味,總會在我腦中像標籤般做上記號,」他在《一個人的品味》書中寫道。
每到達一個地方,迎面而來最直接的刺激,往往就是氣味。為了記憶,姚謙習慣購買與氣味相關的產品,如茶葉、食品、香精蠟燭等。回到家後,只要喝一口茶、點上蠟燭,氣味自然會喚醒當時的記憶。
另外,他也會帶著錄音設備,隨手錄下旅行地點的環境音。
如法國戴高樂機場情侶們告別的呢喃、紐約地鐵離站時的回音、峇里島夜晚的海浪聲......信手拈來的小動作,都能成為未來的珍貴回憶。
「旅行就是一種暫時的離開,享受平凡生命中一段不平凡的生活,」姚謙強調。儘管我們都得回到現實世界,這些「不平凡生活」中的吉光片羽,也會帶給你沉澱心靈的力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