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6日 星期二

2015/5/26 「管理辭典」………… (38)

管理辭典

大鈔效應
denomination effect

平平都是一千塊,你就是比較容易花掉十張一百塊

摘錄自:經理人 每日學管理 電子報                        2015/5/21
2014-12-22 00:00 整理‧撰文 楊修 

經理人 每日學管理 電子報 - 20150526

「這次消費總共282元~」

付帳時打開皮夾,裡面躺著一張1000塊和十張100塊,你會先用哪邊結帳呢?(假設你沒有大鈔換小鈔的需求)

你也像我一樣先花掉百元鈔嗎?調查發現,如果我們手上的現金相同,多張小面額的紙鈔硬幣,比大面額的鈔票更容易花掉。在經濟學中,這就叫做「大鈔效應」(denomination effect)。

這微妙的心理過程被解釋為,把大面額的鈔票換成小鈔和硬幣時,人們會覺得錢的價值變小了。在掏錢時心中負擔就沒這麼大,覺得自己只花了一點點而已。換個角度也可以說,大面額的紙鈔讓人一目了然,知道自己的目前的總財產有多少,導致我們高估大面額鈔票,低估了小面額,使得人們覺得大面額鈔票價值較高。

不過,大家都有共感的,還是當我們拿出一張大鈔時,往往比拿出小鈔付款多了一份心痛的不捨感,就算找回很多零錢還是難以抹滅。

由於人們會意識到大鈔效應的影響,有些想存錢的人,選擇在皮夾裡都放大鈔,造成捨不得花錢的心理壓力控制放縱的消費習慣。而這裡隱隱藏了個小陷阱,有時我們為了不想找開大鈔而拒絕消費,有時又因為皮夾塞滿小鈔不小心太過揮霍,結果兩種狀況都稱不上精打細算。

這衍生出另一種有趣的行為,行為心理學家在文獻中稱為「管他的效應」(What-the-hell-effect)。當隨身攜帶大鈔的人一旦決定破例,往往大手筆進行得意忘形的灑錢消費,比節省時花上更多倍的錢,同時得到數倍以上的爽感(大概就是一種禁欲終於被解放的概念)。

這個有趣的心理也被廣泛應用在行銷和經濟政策上。

像分期付款就是最普遍的例子;信用卡因為消費在無形中完成,少了掏錢給出的動作,相對少了心痛感使人更容易購物;另外常聽見的推銷話術,以「一天不到2塊喔」取代「一年年費總共700塊」,由於金額聽起來小了,更容易被消費者接受。

而經濟政策上,政府有時會利用降低花錢的痛苦感,以刺激民眾消費來解決經濟衰退的問題。像美國在2009年到2010年發給每個國民250美元的消費券,希望刺激美國消費以度過金融危機。不過,這個政策引發經濟學家的激烈討論,到底民眾會真的把這筆錢花掉,還是把它存進銀行帳戶呢?

大鈔效應為這個討論開啟了另一個面相:如果想要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慾望,把消費券換成一張張面額5美金的鈔票,會不會更有效呢?

(取材自《讓你荷包失血的思考謬誤》,商周出版)

圖片來源 / AMagill via Flckr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