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13日 星期一

2015/7/13 「第7章 抓準消費心理,激起購買慾」

點石成金:行銷不難

7 抓準消費心理,激起購買慾

摘錄自:大都會文化‧行銷管理報  ~ 點石成金:行銷不難     2015/7/13

◆瞄準年輕族群,新款商品暢銷

消費者都有一種求異的心理,就是不想要自己和別人相同。特別是年輕人和女性,他們總想著標新立異引人注目,以此炫耀自己的獨特或吸引其他路人的目光。

美國福特汽車公司在一九六四年生產了一種名為「野馬」的汽車,由於這種汽車前罩長、後面短,像運動型的車,迎合年輕人愛好運動、追求刺激的心理,第一年銷售量就達到四十二萬輛,讓福特汽車公司賺足了荷包。這正是抓準了年輕族群想要展現自我風格的心理。

迎合消費者的心態是商人們一貫的經商方針,而常見的消費品多以服裝、用品為主。當代年輕人喜歡什麼,往往就反映在服裝上。譬如一件好端端的衣服,在肩上或胸前設計上幾個洞洞,刻意展現頹廢風格,購買的人便多起來;有些在牛仔褲的設計上大做文章,在膝蓋或大腿處剪一刀,彷彿宣示自己桀驁不馴的獨特個性,同樣上市沒幾天立刻就風行全球。

少男少女的消費心理是不固定的,什麼東西時髦,就追求什麼;什麼東西新奇獨特,就一哄而上、爭相購買,精明的商人總是會抓住風潮迎合消費者,只要抓準了顧客追求奇異的消費心理,就能讓消費者心甘情願的掏出錢包。

◆抓住頂級客層,大賣高檔貨

曾有家鐘錶店進了一批售價高昂的「勞力士」瑞士名錶,每支售價近百萬元。店方考慮到價格太昂貴,怕賣不出去,所以不敢大量進貨,只訂購一小批。誰知道,就在手錶擺上櫃檯的當天,就被顧客搶購一空。

鐘錶店分析了顧客的購買心理,於是得知高檔商品暢銷的祕密。在購買過程中,顧客有年齡、性別、收入、所處環境和社會地位等各方面的差異性,因而呈現出來的購買心理與消費模式也各不相同。

有追求商品實用價值和使用效益的求實心理;有追求商品的時髦、新穎、奇特的求新心理;有追求商品價格便宜的求廉心理;有追求名牌商品的求名心理;有注意商品的欣賞價值和藝術價值的求美心理;有希望購買過程簡便、迅速的求快心理等等,而每一種心理狀態都有可能導致其購買行為的不同。

昂貴的勞力士錶被搶購一空這個案例,在某種程度上就是顧客的求名心理和自我顯示心理發揮了作用。商家應該及時抓住消費者的各種心理狀態,從而獲取更大的利潤。

◆物以稀為貴,創造市場價格

每一位頂級時裝設計師都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就是自己設計的頂級服飾,一般來說在一個國家或是一個城市不會超過十件,而且不能在同一個城市的商店裡重複出售。

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答案其實很簡單,那就是物以稀為貴,並且滿足消費者不會撞衫,不與一般人相同,所以身上所穿服裝是要獨一無二的消費心理。每件服飾若只有十件,最多二十件,量少自然價高。另外,每件時裝的價值也反映出設計師的精心設計,其智慧結晶所需付出的高昂代價。因此,這樣的頂級服飾價格絕對居高不下,這樣昂貴的衣服,穿在身上也才更顯得身份尊貴與地位的彰顯。要是滿街人都穿上相同式樣的衣服,那麼就會覺得這種服裝太普通、毫不起眼,其價值就會大跌。商人們深諳此道,對高檔時裝自不會成批大量生產,目的就是突出一個「稀」字。

文物和古玩的價格同樣也是如此。它的價格高昂,消費對象不是一般人,而是些富豪或達官貴人。越少的東西就越貴,擁有它,就得到一種心理上的滿足。某次,一位美國畫商看中了印度人帶來的三幅畫,印度人說要賣二百五十美元,畫商嫌貴不同意,因為當時一般畫的價格都在一百美元到一百五十美元之間,畫商怎麼願意多出那麼多錢呢?印度人被惹火了,怒氣沖沖的跑出去,把其中一幅燒了。畫商見到這麼好的畫被燒了,甚感傷痛,問印度人剩下的兩幅畫要賣多少錢?印度人還是要二百五十美元,畫商又拒絕了,於是印度人又燒掉其中的一幅。畫商只好乞求道:「可千萬別燒這最後一幅!」又問印度人願意賣多少,印度人這次改品要求賣五百美元,而最後竟然成交了。

事後,有人問印度人為什麼要燒掉兩幅畫,印度人說:「物以稀為貴,再則,美國人喜歡收古董,珍藏字畫,只要他愛上這幅畫,豈肯輕意放掉,寧肯出高價也要收買珍藏,所以我要燒掉兩幅,留下一幅賣高價。」

在市場上常看到商人們利用「稀」字戰術,「某商品日後不再進貨,請抓緊購買時機,最後一次機會,失去可惜。」、「某商品售完為止,今後不再生產。」這些銷售話術一再刺激著消費者的購買慾,達到快速銷售的效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