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簡介
天堂裡沒有經濟學
不用複雜的數學、沒有繁複的圖形,
再怎麼深奧的經濟學觀念,
也要讓你讀得懂、讀得有趣味!
經濟學要解決的是「資源有限,欲望無窮」的現實問題,所以在天堂裡無用武之地。行走人間,懂點經濟學,是一定要的。
經濟學家為什麼連喝酒吃飯,心裡都要擺一把尺?哪個經濟觀念會讓你的人生從彩色變黑白?遺產怎麼分,才不會發生手足鬩牆的悲劇?婚姻要幸福,有沒有方程式可循?林書豪和王建民,一個打籃球,一個打棒球,為什麼都和經濟學脫不了關係?兩岸互動怎麼會和兩兩相抱的拳擊手沾上邊?面對觸動敏感神經的公共議題,維持微妙均衡的智慧何處尋?
經濟學,是你思考的利器。本書在日常現象裡挖掘經濟觀念,用經濟學詮釋生活事件,是讀懂經濟學最平易近人的入門書!
精彩書摘
尋尋覓覓談搜尋:資訊的不對稱性
摘錄自:天下文化‧財經趨勢報 電子報 ~《天堂裡沒有經濟學》 2014/10/3
尋尋覓覓談搜尋:資訊的不對稱性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元夕.青玉案〉,辛棄疾(1140-1207)
尋尋覓覓本來就是人類生活與生存的一部分。在遠古的時代,人類覓食以漁獵為主。隨著獵物的減少,人類要花愈來愈多的時間與精力,尋找與捕捉獵物。搜尋這件事,漸漸成為人類生活的大事,從阿拉斯加愛斯基摩人海上捕獵鯨魚就可以看得出來。
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農耕杜會的形成減少糧食供應的不確定性,更重要的是,糧食的供應原則上不再需要尋尋覓覓,就在自己家的前院後園裡。人們可以把時間及精力放在農耕技術與問題的解決,糧食問題得到根本的解決,人口數也快速地增加。
當人類社會由農業轉成工業社會後,人際之間互動更多,分工更加精密,原來農業社會中較少發生的尋覓問題,又再次浮現檯面。如今,在資訊不對稱下,搜尋的問題更顯得重要。在今日的社會裡,人們無時無刻不在搜尋資訊。我們餓了要找餐廳,走累了要找公車,還常要找朋友聯絡,找玩伴,也要找好玩的地方。找找找,尋尋復覓覓,已是人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必要之惡,惟也存在無限商機。
尋尋覓覓何時休?
每個人都說尋尋覓覓很累人,不但耗體力,也耗精神。從經濟角度來看,尋覓的確要花成本、付代價。當然,尋覓也會有所得,退一步說,不搜尋必然無新的所得或收穫。為此,問題就來了,搜尋最合適的程度為何?意即何時該收手,才是最明智又不會讓自己後悔的決定呢?
我們在搜尋的過程中,因搜尋而要付出額外的一分代價,都會有高於一分的收穫,但漸漸地,合理搜尋的機會都找過後,收穫的進展及可能的收益是遞減的,而相對的,搜尋成本卻仍高居不下,甚至愈來愈高。此時,由經濟學的搜尋理論可以推導出一個重要結論,那就是最適的收手並停止搜覓的時點在於:當額外一分必然會發生的搜尋成本(search cost),與預期的額外一分再搜尋後可能得到的收穫打平時,就是人們見好即收,停止尋覓的最適點了。
這個結論可能有些平淡無奇,卻是經濟學家的智慧結晶。這個結論也有驚人的引伸。那就是當我們能有效降低搜尋成本時,就能比以前做更多的搜尋,如此一來,搜尋的結果有可能比以前更好。反之,若不能有效降低搜尋成本,搜尋行動可能就會因此早早收場,而許多好機會就有可能早早地被放棄了,令人感到無奈。
搜尋理論的應用
搜尋理論的應用很廣,也蘊藏無限商機。最出名的就是谷歌搜尋引擎,谷歌大幅提高電腦搜尋的效率,也成了高科技業最成功的例子之一。此外,在業界也有許多公司提供重要的商業資訊給客戶,例如國內某公司要與國外某家客戶交易,但對客戶所知有限,如與它往來的其他公司對它的信用評價如何,有無不良的交易紀錄等。這些資訊,對國內這家公司而言都是重要參考資訊,因此國際間就有專門的跨國公司提供各國廠商相關客戶的徵信資料。這些資料,對許多外地的其他公司而言,都是相當重要的參考資訊,因此也能創造出龐大的商機。
搜尋是必要之惡,因此,如何讓搜尋成本降至最低,常常成為公共政策重要的一環。以失業者扶助政策而言,許多國家在失業者請領失業保險之前,都會主動協助失業者進行就業媒合;藉由提供相關工作資訊、工作機會的媒介,從而使失業者及時找到工作。如此不但能有效縮短失業時間,失業後重返工作的工資也能有不錯的水準,甚至可能更好,這就是政府在公共政策上藉由搜尋成本的降低,從而提升人民福祉的具體例子。
就個人而言,生活中有許多事物及決定與搜尋相關。例如,是否要繼續與某君來往?下一個對象是否會更好?又例如,是否要換個工作?下個老板是否會更好?我們一直都要在資訊不確定且不對稱的情況下做決定。根據搜尋理論,我們就要先想想,若放棄現有的,再做一次搜尋,可以找到更好的機會有多大?放棄現有的話,代價有多大?若是不合算,當然一動不如一靜;反之,就可考慮大膽一試。
搜尋成本因人而異
在此也要說明,每個人放棄後的成本是不一樣的,有人高,有人低。相對成本高的人通常會比較保守,相對成本低的人反而就會比較積極些,這是人性,是正常的理性抉擇。別人的決定不一定能原封不動地適用在自己的身上,但法則是人人都可以運用、可以參考的。
搜尋是我們在社會上必需面對的課題。有人保守,有人進取。倘若某甲與某乙兩人的客觀條件相當,兩人所面對的機會好壞也差不多,但兩人在主觀意識上不同,某甲主動積極,某乙則消極保守,如此一來,某甲會一直主動地尋覓有利自己的機會,期間雖然搜尋成本高,且歷經困難但仍咬牙苦撐;而某乙因態度消極,碰到挫折後就鳴金收兵。因此,在合理的情況下,兩人搜尋後的結果必然出現很大的高低落差。古人有言,「事在人為」、「有志竟成」,同樣的道理也可以在現代經濟學的搜尋理論裡找到對照與驗證。
一個和資訊不對稱的笑話,在此與讀者分享:有位老兄看到貓就怕,因為他總以為自己是小老鼠。這個問題嚴重到讓他無法出門找工作。後來,經過心理醫生的治療,他終於克服心理障礙,說服自己不是怕貓的小老鼠,並鼓足勇氣上街找工作。結果,很不巧地,他又碰上那隻常見的大黑貓。他看著那隻大黑貓,一再地告訴自己,我不是小老鼠,最後仍然不幸地敗下陣來,跑回自己家裡。於是,心理醫生又來了,問他:「這是怎麼回事?你不是已經確定自己不是小老鼠了嗎?」那老兄說:「是的,我很確定自己不是小老鼠。」那醫生不解地問道:「那你還怕什麼呢?」那老兄遲疑了一會兒,不安地說:「但是我怕貓兒不知道我早已不是那膽小的小老鼠啊!」
(本文取自第21章,更多精采內容,請詳見本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