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到不能抓?諾貝爾獎經濟學獎得主對食安風暴的啟示
摘錄自:天下雜誌每日報電子報 2014/10/14
2014-10-14 Web only 作者:陳竫詒
圖片來源:天下雜誌/黃明堂 |
金融海嘯那些「大到不能倒」的銀行,坑了我們的錢;今天的食油風暴,是不是也藏著「大到不能抓」的企業?
大企業握有多數的資源,侃侃而談企業競爭力,然後被媒體報導成成功故事,做做善事、捐捐功德,就是是對社會的貢獻與恩惠。
眾多的消費者,面對市場少數的幾個大玩家,遊戲規則早已確定,這從來就不是一場公平的競爭。
面對「不完美市場競爭」,政府和社會該想辦法做的是如何去管制,這是昨天剛揭曉的,201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法國學者梯若爾(Jean Tirole)的最大貢獻,「清楚說明如何理解和監管只有幾家強勢企業的行業,」瑞典皇家學院指出了梯若爾的學術成就。
抵制是消費者的怒吼,政府除了告訴我們,和消費者站在同一陣線,會拒食黑心產品到底之外,在這場食品大廠主演的食安風暴中,政府做了哪些管制監督?
2011年塑化劑風暴,到2014年10月,國安會才決議成立食安辦公室,早該做的食品溯源資訊整合,卻只能亡羊補牢地把食安層級,拉高為比照災害防救的組織模式,食安成了難以向民眾預警的天災,無法控制,只有搶救。
《金融時報》首席經濟學家馬丁‧沃夫的新書《轉折與衝擊》(The Shift and the Shocks)裡分析金融風暴後,德國與歐元國的關係,形容「一場失敗的婚姻:如果不改變生活方式,離婚固然代價高昂,繼續共同生活卻同樣損失慘重」。
拿來放在食安海嘯的台灣,意外適用。
如果民眾不改變生活方式,企業不改變經營心態,政府不落實監管,媒體繼續在一個一個連環爆料就見獵心喜的輪迴裡。
從大到不能倒,到大到不能抓,昨日金融,今日食品,只是在各個產業巡迴演出,永不落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