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在大陸的真相1912-1937(上)
血紅雪白
摘錄自:大都會文化‧時事歷史報 電子報
- 中華民國在大陸的真相1912-1937(上)2014/10/22
★★血紅雪白★★
1936年12月12日的槍聲,舉世震驚。
◆原始的血性◆
東北人民早期的抗日鬥爭,是中國人民全面抗戰的前奏,光榮與悲壯,與白山黑水融為一體。長白山,是勇士的偉岸身軀;松花江,是勇士的剛勁血脈。
東北抗日義勇軍,是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到1933年東北各地自發的抗日武裝力量的總稱,包括東北民眾救國軍、吉林自衛軍、中國國民救國軍、遼寧民眾救國軍、東北民眾抗日救國軍等大小幾十支隊伍。
九一八事變爆發後,南京國民政府以「不抵抗」應變,日軍長驅直入,占領東三省。
國之將破,家已覆亡,無路可走,只有拿起刀槍棍棒,與日軍展開殊死鬥爭。殺一個,打成平手;殺兩個,就賺一個。多殺一個,心裡的仇恨,就減少一分。想法,就這麼簡單,作用,卻是顯而易見。不只是反抗的鬥志不滅,更是對日軍起到了一定的震懾效果。
東北抗日義勇軍以原東北軍為基礎,又容納了眾多的民間武裝和各階層的抗日群眾,一些感憤日軍入侵的綠林豪傑、地主武裝也加入其中。
興起之後,義勇軍不斷發展壯大,全盛於1932年,總兵力達到三四十萬人。凡有日軍足跡之處,無不有義勇軍的身影。
◆紛紛揭竿而起◆
遼寧省抗日義勇軍的活動,分為四部分。遼西主要是黃顯聲領導的「東北民眾自衛義勇軍」,此外,還有民團、民眾自發組織的東北抗日義勇軍,如耿繼周部、鄭桂林部等,十分活躍。
遼南地區最早出現的武裝,有綽號「老北風」的張海天、項青山等,其後,則有以李純華為司令的「東北民眾抗日救國軍」。
遼東義勇軍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唐聚伍的「遼寧民眾自衛軍」,下轄18路,共約10餘萬人。同期胡匪出身的王鳳閣也揭竿而起,與唐部組成「東北抗日義勇軍」,在金川、輝南和吉海鐵路沿線開展抗日武裝鬥爭。以學生身分參加東北義勇軍的代表人物當數苗可秀,他和19位同學到鳳凰城一帶組織義勇軍,專門破壞日軍交通線,偷襲日軍糧食和輜重,作用不凡。在農民為主秘密結社的抗日隊伍中,以鄧鐵梅創建的第28路義勇軍規模最大。他創建了「東北民眾抗日救國自衛軍」,全盛時期人數達到3萬人左右。遼北義勇軍則是以蒙邊宣撫專員高文彬為首的抗日隊伍。
吉林省的抗日義勇軍,主要是以駐吉林省境內的東北軍為主體,廣泛吸收民眾組成的抗日武裝。規模較大的有以李杜為總司令的「吉林自衛軍」,以王德林為領導以及宮長海加盟的「國民救國軍」和田霖領導的「吉林人民抗日自衛軍」等。
1932年1月31日,李杜匯集各路抗日將領聯合組成了「吉林自衛軍」,自任聯合軍總司令。初期在對日作戰中,頗有收穫,極大地鼓舞了各支隊伍的抗日情緒。1932年2月哈爾濱保衛戰失利後,李杜率自衛軍總部到依蘭;馮占海、丁超等部退守通河、方正一帶繼續作戰。但日軍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依蘭最終失守。隨後又將通河、方正占領,截斷了各路自衛軍的歸路,李杜部被迫退到前蘇聯境內。馮占海部在反攻哈爾濱無望的情況下,只好轉向熱河。1932年2月,王德林組成了「吉林中國國民救國軍」,成為義勇軍的又一支勁旅。主要活動在吉林省東部地區,是年夏已發展到35000餘人。他們克寧安、戰東京城、再戰敦化。軍事上旗開得勝,政治影響也迅速擴大。黑龍江省的抗日義勇軍,主要是馬占山和蘇炳文兩部。時任該省主席的馬占山,曾帶頭打響了抗日第一槍,威名傳遍華夏大地。蘇炳文所領導的「東北民眾救國軍」聲勢甚大,於1932年10月在海拉爾舉行成立和誓師大會,隨後通電並宣誓「為國家收復失地,為民族生存,為東北同跑驅逐敵寇」而戰。
慘烈,是1933年抗日義勇軍的寫照。上一年9月,侵華日軍增兵東北,從國內調來第6師團、混成第14旅團,集中6萬多兵力,開始對抗日義勇軍進行大規模的「圍剿」。10月中旬,首先對遼東唐聚伍領導的遼寧民眾自衛軍發起進攻。七晝夜的抵抗,終因寡不敵眾而潰散;12月初,馬占山、蘇炳文等部也被日偽擊潰,殘部退至更寒冷的前蘇聯境內。同年秋冬,日軍在吉林省又開始全力「圍剿」吉林自衛軍各部,李杜率自衛軍餘部2000人於1933年1月也退至前蘇聯境內,吉林自衛軍就此瓦解。
馮占海、李海青等人也因後援無助,率餘部轉戰熱河。王德林率部在東寧孤軍奮戰,最後還是退入原蘇聯境內。
面對強敵,抗日義勇軍主力相繼潰散。其餘小部隊或化整為零,堅持抗敵;或聚散為整,入關參加熱河抗戰。
儘管遇到巨大的困難,抗日的火種,並沒有熄滅,一場新的抗爭風暴,正在醞釀,爆發只待時日。
◆疆場上的熱血男兒◆
在那場波瀾壯闊的東北義勇軍抗日殺敵的無數血戰中,湧現出許多毀家紓難、殺敵報國的風雲人物。
黃顯聲,組織民眾抗日義勇軍的第一人,他所領導的義勇軍為「日軍之勁敵」;李杜的名字,一直為人所傳頌,他身先士卒,令日軍膽寒;馮占海,部隊陣容最整,紀律最嚴,殺敵勇猛,屢挫敵鋒;唐聚伍,一位受人尊敬的抗日英雄,所部遼寧民眾自衛軍,聲勢浩大,影響頗巨。壯烈殉國後,《新華日報》曾發表專論,稱他為「民族英雄」;王德林,抗日義勇軍的著名將領,年過半百、疾病纏身,憑著一顆赤誠之心,始終馳騁於抗日疆場。還有,脅誘不屈的蘇炳文、大義凜然的鄧鐵梅、「伊誰復故土?千載論英雄」的耿繼周。
力量,源於仇恨;氣節,出自大義;勇敢,發之希望。東北抗日義勇軍奮起抵抗,劃出了一道絢爛,讓日軍膽寒。
「目下整個滿洲境內,日人沒有一條絕對安全的馬路」。這是日本人自己所說。像雪一樣純潔,像血一樣猩紅,這就是抗日義勇軍的生命色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