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專欄】朱敬一:「重科技、輕人文」之辨
摘錄自:天下雜誌電子報 2014/8/19
2014/08/18
作者: 朱敬一
新任教育部長吳思華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他要改變目前「重科技、輕人文」的走勢,坊間反應不惡。在開始抒論之前,讓我講兩段故事、一則笑話。
故事一:約個月前,有幾位中央研究院院士向全體院士會議提案,要求科技補助單位(主要是科技部)應該把對基礎研究的經費支持比例,至少增加為50%。於是兩百多位院士開始了一個多小時的討論,他們問:究竟什麼叫做「基礎」研究?目前台灣基礎研究經費比例是多少?歐美先進國家投入基礎研究的比例又是多少?台灣這方面的經費真的偏低嗎?提案人是否有「因為自己是做基礎研究」而有所偏頗(或是自肥)?由於以上諸多問題無一有具體答案,於是此案擱置。
故事二:大約八年前,我參與教育部五年五百億預算的審議,審議委員會主席是教育部長杜正勝,委員還包括院士、首長多人。經過數日深入討論,我們一致決定補助十所大學。結果,會議結論在公佈前走漏,有某位大學校長說這個審議是「重科技、輕人文」(好熟悉?),並且大規模利用該校與媒體的淵源予以批判。結果,據悉陳水扁總統在約見該大學校長後,要求教育部改變審議結果,硬是將原本已經審議通過的十所大學補助,改為十二所,而新增這兩所當然就包括這位大學校長所主持的「重人文」大學。
笑話是這樣的:我覺得江內閣「重腰圍、輕身高」。像好友張善政這樣身高超過180公分、腰圍不肥大的閣員,應該要受到重用,高升行政院副院長。
在故事一中,中研院做了些討論,也終於釐清了問題。但是在故事二中,到底什麼是「輕人文」?是指台大、成大等全科大學太不重視其人文社會院系?還是以人文科系為主的幾所大學沒拿到五年五百億補助,就叫做輕人文?若要重視人文社會,國外的做法是什麼?如果根本說不出個大道理,只是以「重科技、輕人文」的大帽子合理、包裝為自己大學爭經費的企圖,那就像是我在笑話中所述一般,以身高、腰圍合理化我為張善政爭取升官,那是很丟人的。
即便台灣有人文不振之病,這個病要怎麼治療、怎麼復元,其實是個複雜的問題,其解方未必在教育部,大概也與教育經費補助不直接相關。許多高中應屆畢業生投考數理、生命科系者總是佔5/6左右,人文社會聊聊數班。每屆中央研究院院士選舉,數理組、生命組都是卅、四十人競逐十個名額,但是人文組空有十個名額,但是連提名都只有區區七、八人。這個現象反映出台灣的學生、家長大概受民國以來「科技報國」的影響甚深,以致人文人才從高中開始就缺少投入,一直延伸到中、壯年。
中央研究院人文組院士人數少,但要解決這樣的問題,絕不能亂增加提名、或是亂投票給一些不夠好的人文候選人。同理,要解決教育階段人文社會的弱勢,也絕不可以用增加哪一領域、哪一學校補助這種方式亂整。最糟糕的情況,是如前述笑話所敍,我把好友張善政的客觀特徴「抽象化」,然後以鼓吹此抽象特徴來合理化我為張政委之經營、造勢。
故事一與故事二都是不足取的,所以為張政委造勢,就只能當做笑話了。
photo credit:timetrax23
(CC BY-SA 2.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