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31日 星期六

2015/10/31 「未來在等待的人才」

《趨勢話題》

未來在等待的人才       

摘錄自:EMBA雜誌電子報                           2015/10/29
EMBA雜誌編輯部/文



請問,目前最多美國男性從事的工作是什麼?

答案是:卡車司機,現在全美共有二九○萬人從事這項工作。然而,過去幾年來,谷歌一直積極研發無人汽車;今年五月,戴姆勒(Daimler)汽車公司開始實際上路測試世上首台無人駕駛的貨車。

雖說這些技術距離成熟還有一段路,但是不禁讓人想問:在不久的未來,卡車司機還保得住工作嗎?或者,問題應該調整為:在不久的未來,當機器能做的事越來越多時,人類還保得住工作嗎?

財星雜誌指出,在探討「人類的工作會被機器搶走嗎?」的議題時,大多數人尋找答案的方向都是錯誤的。一般會從「電腦永遠沒有能力做的工作是什麼?」的角度切入。

不過歷史證明,這種想法不夠周全。例如,人類一度以為電腦沒辦法做好像下棋如此複雜的工作,但是一九九七年,IBM電腦打敗了世界棋王卡斯帕羅夫(Garry Kasparov)。

比較好的分析角度應該是:什麼樣的工作,即便電腦也會做,人類還是會希望由其他人類來做?未來在等待的,到底是什麼樣的人才?

財星雜誌指出,以色列的一項研究發現,午餐時間會影響法官是否批准一項假釋案。法官批准犯人假釋的比例平均為三五%,同意的比例在吃午餐前二小時開始穩定下滑,在即將吃午餐前,比例幾乎掉到零。

等到法官剛吃完午餐,同意的比例立刻又爬回六五%,然後隨著時間過去再度穩定下滑。換句話說,法官在午餐前批示的最後一份假釋申請書,跟午餐後的第一份,結果會很不相同。

請電腦以資料為基礎,預測一位犯人的再犯率,可能比法官更精準,但是把法官的工作交到機器手上的可能性卻不大。問題不在電腦沒有能力做這項工作,而在於社會需要某個人,對像這樣的重要決定負起責任。同理,其他需要擔負起責任的角色,例如執行長、將軍、官員等,未來還是需要由人類出任。

此外,有些工作未來還是要由人類來做,只因為人類的天性需求。例如,即便電腦也能做得到,病人還是會想從醫生的嘴巴聽到診斷,跟醫生聊聊自己的病況,知道有人聽到自己的感覺。

英國牛津經濟研究? |Oxford Economics)顧問公司的調查,證實了此趨勢。企業被問到,在未來五到十年最需要的技能為何,它們的答案不是生意頭腦(business acumen)、分析、損益管理等左腦型技能,這些電腦都能做得很好。它們的答案是關係建立、團隊合作、腦力激盪等右腦型技能。

難怪甲骨文(Oracle)集團副總裁貝爾(Meg Bear)會說:「同理心是二十一世紀的關鍵技能。」

文章來源:EMBA雜誌第350期(201510月出版)







2015/10/31 「一點思考」…… (81)


摘錄自:EMBA雜誌電子報                           2015/10/29

團隊人數越多,每個人的責任感越低,越不積極介入。

-摘自EMBA350期「高績效團隊的秘密」


2015年10月30日 星期五

2015/10/30「德國人是怎麼打掃家裡的? 每天5分鐘「減法掃除」讓你家比樣品屋還新」

個人成長

德國人是怎麼打掃家裡的? 每天5分鐘「減法掃除」讓你家比樣品屋還新

摘錄自:經理人 每日學管理 電子報                        2015/10/30
2015-10-17 12:25  授權轉載 風傳媒 

經理人 每日學管理 電子報 - 20151030


德文「打掃狂」(Putzteufel)一詞是用來嘲笑整天忙著打掃、看到一點污垢就理智斷線的家事狂熱者,這群人一整天都耗在打掃上,喜歡把小地方刷得光亮,擦亮鍋子燒焦的黑點、廚房牆壁上的油垢,卻也只有那個小部份乾淨,忽略整體一致的整潔感,因此就算做到累趴也無法得到預期的「你家好乾淨喔!」評語。

打掃一定要這麼麻煩嗎?被稱為「掃除天后」的沖幸子曾在德國居住一段時間,對該地的掃除習慣印象深刻:德國人熱愛整潔,家裡總是新得像樣品屋、任何雜物都擺得井然有序,但同時,他們崇尚的打掃方式是用最小的力氣、最少的時間,把房子維持在最讓人舒適的狀態。

因此,沖幸子整理出一套德國流的「物質減法」掃除法,每天只要花5分鐘,每個人都能做到!

所有掃除工具只留一支掃把、一條毛巾!

「最高明的打掃秘訣就是不花時間與體力即可完成!」沖幸子提出3點「減法打掃」的建議:

1.將所有掃除工具簡化到一支掃把、一條毛巾

不必買上千元的拖把、新奇的吸塵器,它們太笨重又耗體力,用幾次就會丟一邊了,其實也只會變成佔空間的垃圾。

2.養成隨手清潔的好習慣

例如趁剛煮完湯、鍋子還熱的時候順手用抹布擦一下,在污垢形成以前就清除它。

3.不要長時間重複一樣的工作

每天只花5分鐘掃一個地方,遇到大面積的陳年污垢千萬不要一次做完,否則會把自己累死,一天一天、一點一點慢慢清掉吧!

4.天花板清潔很重要!

灰塵會往上飄,吸附在天花板上,天花板髒就等於整間房子都埋在灰塵裡。

善用神奇小道具:水果皮、煮麵水、陽光、雨水…

只有一條毛巾真的能搞定整間房子嗎?當然不只這樣,沖幸子提出許多天然又好用的掃除小道具,有不少是出自老奶奶的智慧!

1. 天氣的魔法:在陰天用報紙擦玻璃,濕氣能讓你更省力;鍋底燒焦的話,就放到大太陽下曝曬讓它自然裂開剝落;雨天把紗窗放在室外慢慢淋雨,就可以輕鬆清潔好。

2. 喝不完的牛奶可以把水槽廁所擦得亮晶晶,還有打臘效果。棕櫚掃帚富含天然油脂,掃地還可以順便保養木頭地板。

3. 蘋果皮、橘子皮、檸檬皮富含果酸與精油,馬鈴薯皮、煮麵水、洗米水中的澱粉可吸附油污,香灰則為強鹼,這些都可以作為天然清潔劑。

物質減法

最重要的是,把不需要的東西的東西刪除,家裡自然就會乾淨了。所有物品都放到固定的位子,數量也固定,不囤貨、不要因為便宜而購買不需要的東西、不拿免費贈品與試用品,並且每天丟掉一樣不需要的物品,儲物空間以7分滿為上限,如此一來家裡自然會變得整齊。

每天只花一點時間打掃,就多出許多可以自由運用的時間,讓生活更充實,達到「心靈加法」,這就是「物質減法」真正的魅力所在。

(本文出自風傳媒,原文請點此)

圖片來源/epSos .de via flickr, CC licensed


風傳媒

我們是一群媒體工作者、網路工程師、及對公民社會發展有熱情的人。我們希望建立一個網路時代的新媒體,以宏觀的視野,掌握國際、兩岸的政經脈動及生活態度,提供優質的原生新聞及犀利的觀點評論,並反映我們所處社群的多元意見及思辨對話。

風傳媒粉絲團










2015/10/30「【心理學實驗】霍桑效應:部屬績效不用盯、自然高的秘訣」

人力資源管理

【心理學實驗】霍桑效應:部屬績效不用盯、自然高的秘訣

摘錄自:經理人 每日學管理 電子報                        2015/10/30
2014-11-23 00:00  整理、撰文 張玉琦 

經理人 每日學管理 電子報 - 20151030

哈佛大學教授梅堯(Elton Mayo)、狄克森(William J. Dickson)和羅斯里士柏格(Fritz J. Roethlisberger),於19231932年期間,在西方電器公司(Western Electric Company)的霍桑廠(Hawthorne Plant)進行了一系列實驗(分3階段),目的是找出影響員工生產力的因素。

階段一,研究者找來6名負責裝配電話交換器的女工,先讓她們在普通廠房裡工作、記錄產出,做為生產力的「對照組」。接著安排她們到實驗空間裡工作,其他工作條件都不變,再測量每位女工的生產力。

實驗過程中,研究人員嘗試調整各項可能會影響績效的變因,包括燈光照明度、工作和休息時間的長短與配置、分紅制度的有無,以及點心的供應等,結果卻發現,不管工作條件如何改變,女工的工作績效都不斷提高。而且,即使在沒有嚴格監督的情況下,她們仍舊士氣高昂、渴望上班。

關心,比分紅休假更有用

為什麼不管工作條件好壞,女工都變得樂在工作?研究人員歸納出幾個原因:                                                                                                                     

受試者對於被選為實驗對象一事感到光榮;
實驗者態度和藹,受試者覺得受到尊重;
女工彼此間形成團體意識高的小團體;
實驗者接納女工的建言,甚至准許她們改變實驗過程。
換言之,工人因為得以發揮自己的潛能,工作效率變好。

階段二,由組織的高階主管與成員會談,聽取他們對組織的意見,兩年共面談了12000名員工。實驗者發現,大多數參與過面談的成員,工作績效和士氣都比以前高,可能是因為面談可以減少成員的緊張不滿,提高員工對公司的參與感,也能幫助公司找出員工的想法和需求,做為改善管理的參考。

第三階段,實驗者建立了一個14位員工的小組,負責裝配電話總機配線。實驗中,小組自然形成了兩個非正式的小團體,不但會互訂規範來約束彼此的行為,還只按照自己訂的標準(低於廠方的標準)來工作。即使有些成員想按廠方的標準來工作,也會在同儕壓力下,不敢違背小團體的規範。這個階段的發現是,個人在團體中的行為,會同時受到正式與非正式組織規章的約束。

由上可知,當被觀察者察覺自己正在被觀察,會傾向於改變自己的言行,亦即「霍桑效應」(Hawthorne Effect)。套用在管理上,主管只要密切注意員工的工作情況,就能讓對方自覺特別受到重視,因而會盡可能符合上司的期望。

尊重,比組織規範更有效

霍桑實驗帶來的啟示是,人的社會及心理因素,是影響行為和績效的關鍵因素,遠超過體力、精力,甚至是經濟誘因。進一步說,非經濟性的獎賞和懲罰,才是激勵員工和提高員工滿意度的重要因素。

這也呼應了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所提出的人類需求層次(由低到高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當實驗者的態度友善,讓女工覺得受到尊重,她們不僅願意接受指示,生產力也提高了。

在霍桑實驗之前,管理學的主流是泰勒化的科學管理,將每項工作細分成個別動作,以標準化管控,員工被當成生產線上的螺絲釘,只有經濟和肉體上的需求。梅堯則提出了「社會人」假說,認為人的工作也有社會需要的動機,管理者需要尊重員工的人格,滿足員工的精神需求,才能有效激勵員工。

如今在職場上耳熟能詳的「參與式管理」(Participative Management),讓員工在不同程度上參與企業決策;或是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提倡的目標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主張由部屬和主管共同擬定個人與組織的目標,都是滿足員工的心理與社會需求的做法。

管理學教授史蒂芬·魯賓斯(Stephen P. Robbins)指出,參與決策可以提升部屬對決策的認同感,在執行任務時,便可減少居間杯葛的狀況發生。並且,參與決策可提供工作的內在報酬,使工作本身顯得更有趣、更富意義(內在報酬可參考過度辯正效應P.98)。就管理上的意義而言,讓員工參與決策,等於是鼓勵最清楚現況的人貢獻意見,這樣往往可以提升決策品質。












2015/10/30「6個邏輯步驟,再複雜的事都能講清楚!比爾蓋茲、賈伯斯都曾學的表達力練習」

個人成長

6個邏輯步驟,再複雜的事都能講清楚!比爾蓋茲、賈伯斯都曾學的表達力練習

摘錄自:經理人 每日學管理 電子報                        2015/10/30
2015-10-17 12:00  作者 Orison. S. Marden 


經理人 每日學管理 電子報 - 20151030


這是上世紀美國卓越成功學大師奧里森.馬登(Orison. S. Marden1850-1924)親自設計的210道經典表達練習題。美國歷史上近百年來的知名企業家,從「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汽車大王」亨利福特,到近代的比爾.蓋茲、霍華德.舒爾茨、沃爾瑪、賈伯斯、史蒂芬.史匹柏,都曾公開推崇他的溝通談判典範。

馬登認為,有成就的領袖、企業家、電視名人,無不具備高超的說話藝術。當你運用智慧找到開啟與陌生人交談的鑰匙時,一切就都變得輕而易舉!如何做到?就從馬登設計的最基本「表達力練習題」開始學習,讓你的好表達,成為創造「利潤」與「好感」的方法。

基礎中的基礎:6個步驟,先把話說清楚

與他人溝通的時候,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來表達,不僅可以將你所要說明的資訊明確地傳達給對方,而且能夠讓對方印象深刻。

步驟1:一開始就切入重點

我們生活在一個快節奏的時代,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成功的保障。因此,說話不可再沉溺於那種冗長的語句當中,而應在結束適當的開場白之後,開門見山地說出重點。

現代人都很忙碌,大家已經不想再拐彎抹角地得到某種知識,而是習慣於迎面而來的各種訊息,希望聽到的話像媒體廣告一樣,透過簡潔有力的詞語傳達給人們,人們沒有耐性聽完你全部的話,再去猜測你究竟要講什麼。因此,只有在一開始,就告訴對方你要講什麼,才能明確強調你想表達的意思。

步驟2:告訴大家「為什麼」

這個步驟在人與人的交流中可以說是最重要的。因為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觀點,重點在於,如何說明、論證這個觀點,進而得到他人認同。如果「是什麼」是你的觀點,那麼「為什麼」就是你必須進一步說明清楚的事。

步驟3:說個生動的故事

單純用理論來說明容易讓人失去耐性,更好的辦法是運用實際的例子或體驗來解釋。

某位課程學員曾為「寒冬開車需要更加小心」這個主題舉了下面這個例子:

某個冬天的早上,我帶著妻子和兩個孩子在印第安那州沿著公路開車北上。當時車子在鏡片一樣的冰上緩慢行駛,我小心翼翼地握著方向盤,因為只要出一點小問題就可能使整部車子失去控制。我在冰上開了好幾個鐘頭之後,來到了一處較寬闊的馬路。這時候,路上的冰已經被太陽曬得慢慢開始融化。

忽然,馬路的上坡處深入到一片林地裡。車子爬上坡之後,才發現下坡處被林地的樹木擋住了陽光,那裡的冰還沒有融化。我意識到危險想減速時卻已來不及了。我和前面的兩台車一起急速往下衝。我滑過路肩,停在了一處雪堤上,幸運的是,車子並沒有翻。但是緊跟著我們滑下來的車子從後方撞上來,車門因此被撞壞了,車窗的碎玻璃也嘩啦啦灑落在我們身上。」

對別人解釋自己的觀點時,生動、合適的例子、故事,或是自身體驗,都是很好的媒介。當然,你所舉的必須是足以說明的例子。如果使用不合適的例子,反而會收到反效果。

步驟4:自我否定,然後證明這是錯的

這個步驟是從對方的角度出發。也許對方會反對你所說的話,並且提出幾條意見反駁。最好在對方提出反對意見之前,主動先想到他們可能會有的意見。

接著你必須進行自我否定,然後進一步說明這個否定是錯誤的,經過這樣的辯證,對方才會覺得你的意見更值得採信。經不起質疑的意見是不穩固的,同時很有可能是錯誤的!當然,這個步驟必須在準備說話之前就已經做好了。

步驟5:記得提醒那些睡著的人

有句諷刺話這樣說:「在結束談話前,提醒一下那些睡著的人們該醒醒了。」當然我們結尾不一定真要這樣說話,但如果真的有人分神或打瞌睡,在結束前適度的強調,至少也能發揮一定的提醒作用。

因為實際情況是,即使你說得非常精采,但是可能因為對方的專注力與精神狀況等問題,或者單單只因為你說話時間過長,導致你的主要觀點可能已被對方拋在腦後。因此,適當地重複能得到很好的溝通效果,對你和聽眾都有好處。

步驟6:站在別人那邊,別人才會站在你這邊

許多銷售人員在向顧客推銷產品時常說得天花亂墜,但最後還是沒能打動顧客的心。因為對顧客來說,最重要的不是你說的好處有多少,而是這些好處究竟跟自己是否有關係。如果對方無法從你口中的道理中找到與自己的關連,就算再怎麼有道理,對方也提不起任何興趣。因此有必要將你的道理與對方的關係做出連結。讓對方不僅同意你,更可能按照你的想法行動。

站在對方的立場說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你的觀點被他人接受,才算是真正達到溝通的目的。換位思考不僅是人際交往的必要步驟,而且直接影響你與人交往的廣度與深度。

表達力練習題

該如何清楚地向對方表達你的意思?總共有哪些步驟?
 (試著找朋友練習看看!)

在溝通時,如果對方表現出不耐煩或不專心,我們應該怎麼做?
 (想想你過去的例子,是不是說話時忽略了哪些事?)

該怎麼做,才能讓人更容易理解並接受你的想法?


(本文出自圓神書活網,原文請點此)


《表達力練習題:溝通,要跟大師這樣練!連比爾蓋茲、賈伯斯、彼得杜拉克都搶著做》

ISBN: 9789861364346

出版社: 如何





2015/10/30「本日管理名言」………… (174)


摘錄自:經理人 每日學管理 電子報                        2015/10/30

生命不論長短,它的完整度取決於生活的目的。
Be a life long or short, its completeness depends on what it was lived for.   




——大衛‧喬登 David Starr Jordan,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