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話題》
練習改變,從現在開始!
摘錄自:EMBA雜誌電子報
2015/10/15
EMBA雜誌 總編輯方素惠/文
二〇〇八年,第一次在聖地牙哥和葛史密斯見面,為EMBA雜誌進行專訪。他是全世界排名第一的領導人教練,協助很多高階主管進行行為改變;他也是多本管理暢銷書的作者。他像聖地牙哥的陽光,開朗幽默,親切溫暖。訪談中,他突然話鋒一轉,拋出一個問題:「你想改變什麼行為?」
習慣在訪談時問別人問題,而不是回答問題,我因此一時愣住,久久答不出來。的確,多年來忙碌的工作與生活中,我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問題。
這正是葛史密斯在這本「練習改變」一書中提出的一個重點:很多主管想要改變部屬,改變家人,改變全世界,卻從來沒有想過,要改變什麼行為,讓自己變得更好。包括世界銀行總裁在內的某些領導人,對於他的提問:「我是否盡了全力讓自己快樂?」相當錯愕。他們甚至從來沒有想過,要讓自己快樂。
多年來,葛史密斯研究行為改變這個主題,他協助世界頂尖的領導人,用十八個月的時間改變一項行為,而這個行為是由領導人周遭的同事或部屬提出來,認為影響他領導效能的行為。葛史密斯表示,多年前,當他開始在大學擔任教授時,他一心想要幫助所有人改變所有的事情;數十年過去,現在他發現,他要是能改變一個人的一個行為,那就是一個非常大的成就了。
事實上,行為改變是這幾年來,許多企業領導人和人資主管最感挫折的議題之一。許多公司投入了無數的資源,讓員工上課或進行團隊共識營。課中,大家點頭贊同,深受啟發,甚至哽咽流淚,但是回到辦公室,原本的部門本位主義還是一樣作祟(管他什麼團隊協作);報告提案時,還是按照做了一百次的作業流程來進行(管他什麼創新思考)。
葛史密斯指出,環境,我們常忘了環境的力量。它是行為改變的死敵,隨時準備挑釁我們撃倒我們。因此,他在本書中強調,我們需要結構和追蹤來協助。例如,清楚的開會模式或檢查表,就是一種結構,可以協助落實改變。這些看來非常簡單的做法,需要被嚴肅地看待與執行,卻是很多人常常忽略的。
舉例來說,書中不只一次提到,有相當高比例的病人並不遵照醫生的囑咐來服藥,但是多年來,醫療產業並沒有針對這樣的現象,投入太大的努力。同樣的道理,我們把太多的注意放在做計畫的層面,而太少力氣放在執行的環節。計畫令人興奮,很酷的新概念贏得大家佩服,結果卻是,這些計畫或概念的推動虎頭蛇尾,最後無疾而終。
葛史密斯指出,如果我們真心要改變,必須預測環境可能帶來的影響,預先思考執行的現實挑戰,縮小計畫和執行之間的落差。
書中提到的一個觀點,挑戰了多年來公司在提高員工投入(engagement)方面的做法。多年來,進行員工投入調查時,公司會問員工,你有沒有明確的目標?有沒有需要的裝備或資源,可以做好你的工作(例如「蓋洛普十二問」)?
當員工回答這些問題時,如果答案是沒有,他會認為,是因為主管沒有給他明確的目標,或者公司沒有提供資源,所以他才對工作不夠投入。這樣的問答過程,恰好把「員工投入」導向反面的方向。葛史密斯表示,這個做法把甘迺迪的那句名言:「不要問國家為你做了什麼,而是問你為國家做了什麼」的反面,發揮得淋漓盡致。他們是在鼓勵員工「問公司為你做了什麼,而不是你為公司做了什麼」。
他說,公司應該以主動性的問題,取代被動問題。員工應該問的是:「我是否盡了全力,來追求意義?我是否盡了全力,來提高對這項工作的投入?」
畢竟,當一個人想改變行為,當主管想要改變部屬,前提是,他自己必須真心想要改變。他必須知道,重點是自己,這是他的人生。
在這個環境迅速變動的時代,優秀的工作者和平庸的工作者、傑出的企業和失敗的企業之間,真正的區別是,誰能夠成功進行改變。很高興我們有了這本既有學理根據,又有豐富案例和實際做法的書籍。它不論對個人的行為改變,或公司的變革推動,都將帶來極大的助益。
現在我們真的沒有什麼藉口了。你想改變什麼行為?
本文摘自「練習改變」一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