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室報告
《什麼都能賣!》
這不只是一本談論亞馬遜的書,也是一本談論你的書!
第一本經貝佐斯認可,深入亞馬遜內部、進行達300多次訪談的經典之作「想要了解行事隱密、發展快速的亞馬遜,只能透過這本書了。」
★2013年《金融時報》與高盛集團年度最佳商業書
★2013年《富比士》《華盛頓郵報》年度十大好書
★2013年尼曼報告(Nieman Reports)調查報導著作十大好書
★博客來2013外文館商業趨勢年度之最
貝佐斯的亞馬遜帝國,為什麼讓沃爾瑪、Google、蘋果、IBM都懼怕?
亞馬遜領先趨勢的轉化之路,充滿驚奇,也充滿勇氣。
曾經,被對手看輕、從華爾街到市場研究機構都看壞;現在,貝佐斯被《哈佛商業評論》評為「全球最佳現任CEO」,《經濟學人》稱他為「科技先知」,《連線》先給他「賈伯斯後第一人」的稱號,後來則直接稱他為「網路界的CEO」。
於是,各界開始急於讀懂貝佐斯。
就像賈伯斯一樣,貝佐斯腦中總有無限的新點子,不同的是,貝佐斯還具備巴菲特對數字分析的精明,以及自五歲起對太空探險的熱夢。他非常擅於將賺錢與賠錢的生意混搭,開創無可限量的商業模式。
賠錢推出Kindle Fire,真正賣的是內容;推出免運費服務,讓尊榮服務會員的消費大增;建立亞馬遜市集,讓其他人的產品和自家產品一起賣;提供雲端服務,不只給自己用,還花大錢研發可供各界(包括對手)使用的網路服務。
貝佐斯常說,亞馬遜的任務是:「在全世界提高業界的水準」,他們不只是「給顧客驚喜」,更提供平台與技術,要「讓顧客帶給這個世界驚喜」。
這家全世界最懂顧客、最會在網路時代做生意的公司,顧客群正不斷擴增,從消費者、賣家、企業用戶、新創公司到開發者,愈聚愈多。
過去20年,貝佐斯對外發言總是字斟句酌。不管在商界或科技圈,他都是個謎。你只看到亞馬遜近年來的輝煌成果,卻不知道貝佐斯腦中如何產出這些具開創性的理念。
有些貝氏語錄,貝佐斯說了千百遍,但至今仍讓對手困惑,還有更多的成功密碼,就藏在他的行動布局中。史東在這本書裡,寫出最真實深入的貝佐斯與亞馬遜傳奇,為你一一解密。
精彩書摘
《什麼都能賣!》書摘
摘錄自:天下文化‧行銷管理報 電子報 ~《什麼都能賣!》 2014/5/30
不是零售業,而是科技業
貝佐斯努力對抗企業發展的阻力。他說,一個企業內部總會抗拒非傳統的做法,即使是實力雄厚的公司,本能反應就是照原來的方向繼續前進,不敢轉向。每一季召開董事會的時候,他總會要求每位主管分享自己對抗這種阻力的實例。貝佐斯希望這些主管能不畏冒險犯難,願意承擔不可能的任務,即使代價高昂亦在所不惜。他心目中的亞馬遜,絕不是一家乏味、只求薄利多銷的網路零售商。他不斷對員工耳提面命:「要突破目前的困境,只能自己開闢一條新路。」
貝佐斯堅信,亞馬遜必須把自己定義為一家技術公司,而非零售商,於是他積極招攬技術人員,而且故意給他們曖昧不明的工作職稱。2001年,他從蘋果那裡挖來知名的使用者介面專家泰斯勒(Larry Tesler),任命他為「購物體驗副總裁」。翌年,他又雇用了史丹佛出身的機器學習教授懷根德(Andreas Weigend),讓他在亞馬遜任職「科學長」。儘管貝佐斯對這兩位寄予厚望,他們還是沒什麼特別表現,而且不久就厭倦西雅圖的生活。懷根德在亞馬遜待了一年四個月就離職了,而泰斯勒則做了三年多。後來,貝佐斯還是找到了他的千里馬,此人與他一樣有遠大的眼界,將帶領亞馬遜開拓新的領域。
他就是曼博(Udi Manber),生於以色列北部的小城基維特海姆(Kiryat Haim),在華盛頓大學取得電腦科學博士學位。1989年,他在亞利桑納州立大學任電腦科學教授之時,出版了一本關於解決複雜數學公式的專書《演算法》(Introduction to Algorithms)。此書後來成為權威之作,也引起矽谷高手的注意。曼博在雅虎工作時,正值該公司的輝煌時代,然而自從2002年前華納兄弟執行長賽默爾(Terry Semel)入主之後,即積極把公司從入口網站轉型為媒體公司,曼博大失所望,黯然遞出辭呈。
達澤爾聽說曼博寫的那本書很高明,得知他要離開雅虎,就對他示好,希望他來亞馬遜。達澤爾將曼博介紹給貝佐斯,曼博和貝佐斯一見面,就惺惺相惜,這段情誼甚至成為科技界的佳話。貝佐斯問曼博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就你發明的新運算法,可否描述給我聽?」曼博解釋一番,發現貝佐斯有非凡的理解力。他說:「他不只完全了解,而且很快就了悟了,比絕大多數人要來得快。我真沒想到,一家公司的執行長有這樣的悟性。如果要我解釋給雅虎的資深主管聽,大概要花一個月的時間。」
問題是,曼博不想搬到西雅圖。他太太是史丹佛大學教授,兩個女兒也還很小。貝佐斯於是同意讓他在西雅圖和矽谷兩地工作。那年秋天,曼博加入亞馬遜,貝佐斯一樣給他一個讓人看得一頭霧水的職稱:運算長。幾個月後,曼博也成為S團隊的成員。達澤爾說:「這兩人可說一拍即合。」
曼博的任務就是利用技術提高亞馬遜的營運效率,並開發新的特色。他每週和貝佐斯見一次面,兩人一起研究進行中的案子,並為了新點子進行腦力激盪——由於貝佐斯已不再和屬下進行一對一的討論,這已是特例。即使他們是在亞馬遜盈餘公告的幾個小時前見面,貝佐斯還是會全神貫注地聽他解說。
曼博在亞馬遜推動的第一個案子即因野心遠大,引來媒體和紐約出版圈的關注。在曼博來到之前,亞馬遜已推出「線上試閱」(Look Inside the Book)的試讀工具,讓亞馬遜的顧客也能體驗在實體書店翻看一本書前幾頁的感覺。曼博更進一步發揮這樣的構想:提議加上「內文檢索」(Search Inside the Book)的服務,讓顧客可以在想買的任何一本書搜尋某個字或某個語詞。貝佐斯覺得這個點子太棒了,甚至願意讓顧客可以搜尋亞馬遜網站上任何一本書的內文。他給曼博一個目標:希望可搜尋內文的書籍達10萬冊。
曼博說:「我們的論點很簡單。試想有兩家書店,一家把所有的書都用透明膠膜緊緊封起來,另一家則可以任意翻閱。你認為哪一家賣得比較多?」
出版社擔心「內文檢索」的功能可能會為網路盜版大開後門。但大多數的出版社還是同意試試看,給亞馬遜實體書以供掃瞄。亞馬遜把書運到菲律賓的承包商,讓他們負責掃瞄。接著,曼博的團隊利用光學文字辨識軟體,把掃瞄檔案轉換為文字檔,亞馬遜的搜尋運算系統便可進行導覽、設置索引。
為了避免顧客在網站上讀完全書,亞馬遜只提供一小部分的內文,也就是搜尋字詞的前後一、兩頁,而且只有信用卡資料留在亞馬遜的顧客才得以享受這樣的服務。亞馬遜也在你瀏覽書籍內文後,在你的電腦留下一些小檔案,也就是所謂的「cookie」(暫存檔),等你再度瀏覽同一本書,亞馬遜的系統就會讀取這些cookie檔,不讓你藉由不斷搜尋免費看完全書。
這個過程需要大量計算,但亞馬遜沒提供曼博及其團隊足夠的電腦資源。曼博只能利用晚上或週末,公司比較多電腦空出來的時候再來跑程式。幸好,他底下一個人在公司某處找到一批緊急備用電腦。經過公司同意後,他得以使用這些電腦,但他也擔心這些電腦隨時可能被收回去。
2003年10月,亞馬遜正式推出「內文檢索」的服務——3年半來,因為此次重要的創新之舉,亞馬遜首次登上《連線》的封面故事。這篇文章再度燃起貝佐斯在90年代末期對書店的夢想——亦即把每一本書儲存起來的「亞歷山大計畫」:也許這麼一座無所不包的圖書館可以數位化,那這個夢想就可以實踐,不再遙不可及?貝佐斯用保守的語氣告訴《連線》,亞馬遜的「內文檢索」的確是踏上「亞歷山大計畫」的第一步。他說:「我們總得有個起點。等你爬上第一座小山的山頂,就可以看到下一座山了。」
(摘自本書第七章,更多關於貝佐斯的傳奇故事,都在《什麼都能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