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3日 星期一

2014/6/23 「新聞媒體3.0世代 堅守內容 擁抱科技」

新聞媒體3.0世代 堅守內容 擁抱科技

摘錄自:能力雜誌電子報                                2014/6/18
/周怡伶

能力雜誌電子報 - 20140623

20138月, 關鍵評論網(The News Lens) 甫上線第一個月,單月不重複造訪人次高達22萬人,接下來數月的月不重複造訪人次突破百萬人;20143月,又因搭上太陽花學運熱潮,關鍵評論網為數眾多的外稿作家陸續發表多元的論點與看法,吸引不少人關注,更創下月不重複造訪人次高達230萬人的成績,「我們的目標是希望今年年底,可以衝破250萬人。」關鍵評論網總編輯暨共同創辦人楊士範說。

以美國新興網路媒體赫芬登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 為思考原點,關鍵評論網深根於台灣本土,致力為讀者編輯具有新聞價值的內容。根據Alexa網站排名查詢,關鍵評論網現今在台灣的流量排名為第183名,全球排名在過去3個月內,更是升高了7千多名,表現亮眼。高流量的關鍵在於,關鍵評論網旨在提供多元、不同面向的觀點,讓一個事件有不同的切入角度,並透過網路及社群,讓讀者能夠輕鬆分享、討論並參與有興趣的議題。

挑戰主流 改變媒體現狀

也許有些人會覺得訝異,在這個不斷有人抱怨媒體的時代,楊士範和鍾子偉卻選擇投入網路媒體,「就像是一杯咖啡很難喝,大家都知道要想辦法去改變,讓它變好喝。所以,既然大家都說媒體很差,我們也必須做些不一樣的事情。」楊士範拿起桌上裝著熱美式的馬克杯,以此為喻,並繼續說:「我們決定投資網路媒體的時候,大家都覺得我們的想法很好,卻認為台灣不會有人想看這種東西,同時也覺得台灣媒體很差。但我們覺得沒有道理啊!沒有道理大家都覺得媒體很爛,但當我們做出一個好媒體的時候,卻沒有人要看?」楊士範一語點出台灣媒體人與閱聽人的盲點,在所有人都看衰台灣媒體的當下,身為資深媒體人,「必須站出來做一些改變。」這將是機會,也是挑戰。

於是,楊士範企圖透過關鍵評論網的成立,打破許多人對台灣媒體的印象,為台灣社會找回已然式微的媒體素養,而網站上線尚未1年,關鍵評論網流量成長速度飛快亦證明了,在充滿媒體亂象的社會中,台灣大眾渴望看見真正具有參考價值的新聞。而大眾對於有價值新聞的追求,正是關鍵評論網的優勢。

在大眾媒體為了收視率不斷重複放送單一新聞的同時,關鍵評論網重新將篩選議題的標準拉回真正具有價值的新聞上,而非透過收視率(流量)去決定一條新聞的存在與否。身為新興網路媒體,關鍵評論網不為衝高網路流量做新聞,卻漸漸成為網路世代閱聽者的主要新聞來源,原因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內容為王 強調編輯價值

比照國外崛起的網路媒體模式,關鍵評論網沒有記者,僅靠著編輯蒐集時事、整理文章,以及外稿作家提供多元的個人觀點,打破過去人們對網路媒體的偏見,強調內容為王以及新聞價值的概念,讓關鍵評論網吸引了一群具有獨特觀點的作家群,「我們不走極端,這不見得是好事或壞事,但我們有嚴肅的議題,也有輕鬆的東西,比較中立,另外我們的外稿作家非常非常多,所以我們有很多具有個人獨到見解的文章。」楊士範說。

此外,關鍵評論網對於題材挑選顯得嚴謹,更強調編輯的價值,「不是媒體的人不知道編輯的重要性,而做媒體的人卻也沒有意識到這件事情。事實上,在網路世代,編輯的價值遠遠超過很多人的想像。」而在這個由專業編輯組成,並由編輯為讀者篩選、整理內容的閱讀平台,所刊登的文章必須符合以下三個標準:第一,是否跟台灣大眾讀者有關聯性?第二,能否盡量以公平(fair)的方式去呈現報導?第三,是否會影響到台灣大眾讀者的生活?關鍵評論網的編輯在篩選、編輯文章的當下,會先問完自己以上的問題,並嚴守標準。

關鍵評論網以新聞價值為王,並以編輯創造客觀、且和讀者連結的題材,讓平台成為讀者心中的唯一。

2.數位平台 彈性不設限

楊士範過去在《商業周刊》擔任資深編輯時,即使有許多有趣的想法,卻礙於大公司的體制,沒辦法快速執行,「可能我的個性比較急,我不想再繼續等下去,」但這一急也急出了關鍵評論網──沒有沉重包袱的新興網路媒體。因為沒有任何的框架限制,「我們的優勢就是我們彈性很大又有效率,我們不會刻意去說我們只能做這個東西,我們一旦做到覺得卡住的時候,就會趕快去看看有沒有別的東西可以做。」任何新鮮的想法都可以去嘗試,甚至,挑戰過去的既有規矩。

比如說,「網路世代沒有人要看長篇文章,傳統紙媒更不可能刊登長篇大論,關鍵評論網偏偏就要做萬字的文章,或是傳統媒體強調不用很長的標題,我就特別弄一個三行的標題,」楊士範接著說:「若有人說這件事情不會被喜歡,我們反而會故意嘗試做這件事情,打破舊觀念,而且事實證明還是有很多人看。但當然,我們一定要花比較多時間去編輯。」他指出,數位媒體與傳統媒體的差異就在,數位媒體比較有勇氣挑戰傳統媒體的框架與限制。

3.擁抱科技 載具閱讀最佳化

除了強調網站內容的新聞價值、編輯不設限,關鍵評論網也十分重視內容的呈現型態必須跟隨著科技的進步做轉換。「在網站創立前,我很堅持第一個夥伴一定要找了解IT的人。」楊士範表示,由於當今在網路上閱讀文章是趨勢,關鍵評論網身為網路媒體,面對的挑戰必須是讓讀者不論是從PC、平板、手機,甚至在未來於眼鏡或是手錶等裝置都能流暢閱讀,也就是能夠做到自適應網頁設計(Responsive web design, RWD)的程度,在不同的載具上各自呈現最佳化的閱讀模式。

「我們在上線的第一天就把事情全部做完了,到現在還沒有辦法一個網頁設計吃所有device(裝置)的話,這是很不好的。」楊士範亦提到:「我們每一次改版都會把這件事情放在心上。」

為了利用科技使新聞傳播更直接與快速,現在打開關鍵評論網影音App或是在YouTube上追蹤關鍵評論網,讀者還可以看到編輯精選的77秒午間與晚間新聞,或是選擇觀看楊士範與各界專家學者,利用Google hangouts視訊連線,針對時事議題進行直播報導與討論。

在媒體業工作10年的時間,楊士範看見媒體業的問題,即使在一片不好看的聲浪之下,他跟共同創辦人鍾子偉仍決定加入創業的行列,自辦網路媒體。鑒於媒體亂象而扛起身為媒體人的責任以及創業的重擔,談及關鍵評論網的未來,楊士範說:「我們團隊有人希望,有一天台灣的大家都會把電視台關掉。而我自己則是希望,當關鍵評論網的讀者遇到有人跟他抱怨台灣媒體很差的時候,他會向其他人推薦說:『你可以去看看關鍵評論網!』」

【本文出自《能力雜誌》20146月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