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6日 星期四

2014/6/26 「時差和實差」

時差和實差

摘錄自:Career職場情報誌 電子報                     2014/6/25
撰文◎廖和敏

暑假又至,又是旅行的季節,旅行者總有兩件事要調整,一是時差,一是實差。時差是從一個時間區到另一個時間區;實差是從一個現實到另一個現實。時差是身體的適應;實差則是心理的調適。

遠行回來,別人睡得鼾聲四起時,我卻怎麼也沒有睡意;別人生龍活虎生活時,我卻像病貓般沒勁。像是和眾人都犯了沖,怎麼也不搭調。

早年從南非回來,上午踏進國門,下午就去上班,面對著電腦銀幕,滿腦子裡全是非洲沙漠裡的黃色;從法國回來,走到人行道上,就幻想著一排排的露天咖啡座;從都柏林回來,一出門就下意識地拉高領口,阻擋涼涼的空氣入侵。這樣的實差,發生在每一次從一個現實到另一個現實。

新舊現實的交戰

人只活在自己熟悉的現實,旅行時,在入境隨俗的催眠下,總是全心全意地擁抱另一個現實,等抱熱了後,又得回到原來的現實,這時一個滾熱的現實就要和原來漸冷的現實相遇了,也是「實差」開始作崇的時候,像是千萬隻小蟲鑽進了全身,這時候兩個現實要開始磨合,它們同時活在我們身上。

第一次體驗「實差」,是在美國讀書2年後回到台灣,那就像是生了場大病一樣,全身就是不舒服,和家人每天都有磨擦,媽媽仍用原來的方式管教我,而我已不是昔日的我,是一個加了另一個現實的我。2年在外的獨立生活,讓我想要有自己的作息表,然而對同在一個屋簷下的家人,這就產生了困擾。這已不是誰對誰錯的二分邏輯,而是在調適的過程中產生種種不對勁。

之後,工作10年後離開台灣1年,去歐美晃蕩,再回台時,幾乎回不了原來的工作崗位,看到熟悉的工作環境竟有不如歸去的想法,即便內心仍深愛著這份工作,那種痛苦就像是面對一個曾深愛的人,竟無法共處。之後,每次超過2週的旅行都會變成魔咒,回到原本的生活軌道就是一陣痛苦和適應。

轉換空間,也轉換想法

離開熟悉的地方到另一個地方,就是從一個現實到另一個現實,而重回熟悉的軌道即是帶著新的現實回到舊的現實。每次旅行/出走/住遊/遊學回到熟悉的舊現實,都會有「實差」。就像運動前需要暖身,之後必須冷卻,同樣地,「實差」就是在重回熟悉現實前/後的冷卻。

覺察「實差」的存在就是第一步,心理要有準備。當我們擁抱另一個新的現實時,可能不需要面對原有現實中的一切,新的現實變得輕鬆愉悅,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在台灣看到風災水患,心中總是沈甸甸的,但到了別處,聽到別人家的災難,心裡也會沈一下,但一下就好了。等重回舊現實,必須解決問題時,真的沈重才會壓下來。

不管是旅遊/晃蕩/出走/遊學,離開當然企圖丟掉一切,但事情不會因此消失無蹤,而是經過空間轉換,想法和感覺可能因為更多生活體驗和觀察而有所轉變,繼而改變自己的想法,或是找到面對問題更彈性的態度。

不再靠著出走來麻醉自己

我常用書寫法來調整「實差」。很多本旅遊書就是這樣誕生的,文字可爬梳心情和承載想法,讓自己明白真正在意的價值觀和想要的生活方式。這是我用來擺度「實差」的方式,你一定也可以找到自己的方法。

這裡有個建議,可趁著在異地過日子時,更客觀勾勒出一份對未來「心生活」的清單,詳細列出步驟。

例如在住處設計一個可閱讀的舒服位子,在陽台養兩盆植物,增加生活的綠意,讓自己在忙碌生活中仍可靠近自然,這些不都是我們在異地生活時最棒的部分嗎?擬出一個和過往有些不同的生活方式,讓日子更貼近自己的夢想,做一份實際可行的心生活清單,可助我們回到原有現實中不再心繫異地,不再靠著下一次出走來麻醉自己,更不必讓自己回去面對一個不堪的既有現實。

擬出一份對未來生活的憧憬圖和計畫表,讓自己更容易擺度到想要的生活去,而不必在回到既有現實後還「人在曹營心在漢」。

「換個城市過日子」不是鼓勵大家逃離現實,而是在參考更多不同過日子的方式之後,可找到更貼近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